
在庄严的仪式中感受大国的风貌
期次:第1026期
阅读:623
□白春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2015年9月3日,盛大恢弘、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中国石油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有幸受邀到现场观看了阅兵,近距离地体验国威军威、体验庄严的仪式带来的心灵震撼,感受自然很多,但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次阅兵对中国大国风貌的展示和自己的理解。
阅兵凝聚了大国的精神从古到今,盛大的阅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振奋、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任何的仪式,都是集体力量的彰显和集体情感的肯定,也必然有某种精神力量的汇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非国庆举行的阅兵,而且意在纪念70年前那场关乎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的胜利,对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而言,自然具有特别的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战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抗战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不仅是政界、学界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地所有华人的共识。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萌生于晚清,但直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才真正根植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意识深处。但是长期以来,抗战这个重要的民族集体记忆并未得到完整地呈现,其精神的力量也没有得到全面开掘。阅兵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国共抗战老兵共乘敞篷车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这是抗战胜利阅兵相较于以往国庆阅兵的特殊性最突出的表达。那一刻,中国现代历史中最深厚的精神底蕴被完整地呈现,战争的历史已经转化为精神的历史和心灵的历史。历史、当下和未来在精神的向度被联通起来,对抗战历史的尊重与纪念,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脉络的彰显,就是对泱泱大国团结发展的精神力量的凝聚。
阅兵彰显了大国的自信这次阅兵是中国对抗战胜利的盛大纪念,“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所赢得的,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世界的格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几乎没有世界性影响,这次阅兵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不管世界各国如何反应,有怎样的评价,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性话题具有了某种话语权利。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从历史中重新梳理和确定中国的贡献和大国地位,同样意义重大。中国曾长期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但中国威胁论的杂音仍不时出现,现在积极应对西方的挑战,作出适当的回应,以我为主,对外界的指手画脚、歪曲评价从容应对,正体现了作为大国的自信。这次阅兵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30位外国领导人、19位外国政府高级代表、100多位国际友人出席,17个国家派出方队、代表队参阅,这是对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和胜利大国的历史地位的认可与致敬。尽管抗战的主要盟国英美的元首都没有来,但从世界各国对阅兵的关注来着,这同样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国胸怀。
阅兵展示了大国的责任这次阅兵是对胜利的纪念,同样是对和平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所有为和平的牺牲和贡献都值得纪念。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和捍卫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向世界郑重宣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在1600余字的讲话全文中,18次提及“和平”,向世界宣告中国将裁军30万,充分展示了珍爱和平、开创美好未来的国家理念。阅兵仪式上500多件不同型号装备、84%的新型武器装备亮相,被曲解为炫耀武力、向世界展示肌肉。但对在阅兵的现场和以不同方式观看阅兵的中国民众而言,大阅兵在神圣庄重的纪念意义之外,更像是一场国家向人民的汇报,具有某种节日的氛围和感觉。纵观古今中外,大多数阅兵恰恰是和平状态下的仪式呈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所昭示的,这也是中国在这次阅兵中要向世界所表达的一个大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