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月,好不热闹!

    期次:第1029期    阅读:825   


















  
编者按:金秋十月,中国石油大学国际校园文化节、新生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相继举办。一时间,校园里洋溢着笑声、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文化节上,缤纷的旗帜、动感的旋律、活跃的气氛、热情的同学、可口的美食,让大家感受着各留学生国家独特的人文传统、绚丽文化、风土人情,感受着石大大家庭的国际范儿!新生运动会和教职工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积极投入比赛,赛场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传递了热爱运动的健康理念。
展现青春年华的风采
10月17日,中国石油大学在红旗操场举办了2015级新生运动会。在为期一天的新生运动会上,精心组织的辅导员,呐喊助威的拉拉队,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坚守岗位的裁判和保障人员,都展示着青春年华里的石大风采。
  赛前,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江凡希望2015级新生能以崭新的面貌和高昂的斗志投入运动会,尤其是要展现学院的集体荣誉感。他对运动员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站在赛道上的每个人都是胜者,即便是最后一个到达站终点也希望能听到你们爽朗的笑声。”没错,比赛虽有名次之分,但无胜负之别,所有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都是胜者!
  刘一斌是一名参加女子4×100接力和女子800米的运动员,她在这次运动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要归功于她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有始有终的坚持。在接受采访时,她刚跑完女子800米,但她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没有露出一丝倦意,整个人十分精神。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既考验爆发力又考验耐力的项目时,她说:“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去操场跑一跑,不知不觉就会跑上很多圈,自己对跑步的喜爱再加上平时在校队的训练和教练的精心指导,两圈跑下来并没有感到多么得吃力。”相对于对跑步的热爱,坚持也是她获得好成绩的原因。平日的训练中肌肉拉伤和浑身酸痛是难免的,对她来说,每当看到周围的人因此而放弃或是坚持不下去时,自己总会咬咬牙,告诉自己一定能行!从而选择了不叫苦不喊累,日复一日的坚持。
  青春、飞翔、超越、辉煌,这些频频出现在嘹亮口号中的字眼,是拉拉队员对运动员们的期待,同时也是拉拉队员的集体写照。他们并不参与比赛,但他们是赛场上不可或缺的成员。彩球、响鼓,石油工程学院的卡通玩偶形象、化学工程学院的舞狮、工商管理学院的彩龙、外国语院的英文标牌……每个学院用不同的创意展现着学院的特色和风采,整齐、团结、充满活力则是他们的集体形象。持续一周每天早中晚的赛前排练里,饱含的是为学院呐喊、为同学助威的心情与希望。拉拉队的工作也许平凡,也许枯燥,也许疲惫,但是他们的呐喊与助威都化作了运动员拼搏的力量。
  机械15-3班的张聪在本次新生运动会中担任裁判员,运动会过程中浮现在他脑海中的高频词语是“激情”与“责任”。因为裁判员总是站在离运动员最近的地方,感受着运动员们一往无前气势里的激情,感受着他们为学院集体荣誉感而拼搏的责任,每一名裁判员都被他们的这份激情与责任所感动。
  对梅亚慧来说,运动会是一个充满着惊喜的盛会。作为理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的她,主要负责运动员的选拔、通知、检录工作,这些工作都围绕着服务运动员展开。而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的好成绩是给他们这些幕后工作人员最大的惊喜。回忆起上午结束的女子4×400米接力决赛,她显得异常激动,“我们学院的几名女运动员刚刚跑完800米还没休息几分钟就去参加接力赛,而且又跑了第一名,大家都沸腾了,感觉见证了奇迹,每个运动员都非常给力。”
  分享、鼓励是唤起激起、热情,引起共鸣的最佳方式。比赛前学长们每天早起陪同大一新生一起训练,教给他们如何有节奏地打鼓、喊口号;赛时带领拉拉队给运动员加油鼓气,送去食物和水。新生们认为运动会的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不仅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活动的组织经验,最重要的是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一起分享着快乐与热情,彼此感受着秋日里的温暖。
  荣誉与责任、激情与奋进、坚持与奉献,在这个秋日的运动会上被诠释。这一天的红旗操场上只有主角没有配角,这一天的运动会课堂上每个人都是满分。新生运动会,明年再见!
文/赵琦璇 张明琪 田原 卡那尔布 冀进东等 图/李亚涛
释放身心,相伴同行

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10月24日,石大迎来第六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运动会前,各分工会精心准备,组织教职工广泛参与,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释放身心。来自20支代表队的60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比赛。
  运动会项目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届趣味运动会设有“党政工团60米迎面接力赛”“毛毛虫竞赛”“爱心速递”“原地花式接力赛”“脚夹球跳接力赛”“彩虹飞舞”“有轨电车”“跳大绳”8个集体项目,“摸石过河”“沙包掷准”“立定跳远”“足球射门”4个个人项目。运动员们在比赛中体验着运动的快乐和竞争的乐趣。
  最终,成人及远程教育学院、校机关、继续教育学院、后勤、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图书馆、工商管理学院、新能源研究院分别获得运动会团体总分前八名。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成人及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校机关、图书馆、校医院、后勤、校办企业总公司16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运动会激发了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教职工的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增进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丰富了教职工的文体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文/魏晨 图/李亚涛
梦想无国界

10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交流节。本届国际文化交流节以“梦想无国界”为主题,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校团委共同主办,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活动还吸引了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师生代表到场参观。
  近年来,石大留学生教育成果显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已经成为石大品牌活动之一,文化节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创造了机会,也成为了石大国际化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本届国际文化节共分为文化展示和美食展示两部分。文化展区,中国馆布置了京剧脸谱、汉服展示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项目。哈萨克斯坦的即兴歌舞,加纳的激昂鼓声,沙特阿拉伯的独特住宅装饰,厄瓜多尔的民族长裙等,展示着各国的绚丽文化和风土人情。美食展区,各个国家的特色美食均由留学生亲手制作,各具特色。
  文化节刚一开始,最引人注目的是活动开幕式的两位主持人。女主持萨娅来自哈萨克斯坦,美丽大方,自信优雅是她留给大家的最深印象。她来到中国3年,用汉语交流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作为留学生会学习部的副部长,萨娅有着丰富的现场组织协调经验。而朗诵团出身、经过专业播音训练的男主持人李梓涵对主持工作也是驾轻就熟。两人提前一天拿到台词,即便一起练习的时间很紧张,但现场他们依然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会告诉我哪些地方说的不对,或者应该怎么说。”萨娅谈及她的搭档时说道。
  作为大一新生,李梓涵对于这种新鲜而吸引人的活动有着别样的感受。“我们宿舍有一位哈萨克族的同学,与我的主持搭档有着同样的民族习惯,练习主持前我向室友学了一些简单的哈语。在练习的时候就用哈语与搭档交流了几句,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也使我们配合得更加默契。”谈到文化节活动的意义,他说:“这个活动让我们在自己的校园里就能了解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就像我们的主题‘梦想无国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梦想来到石大,并且和谐融洽相处,这正是这个活动的意义。”
  中外交流协会是承办此次活动的主要学生社团,薛孟菡是协会的一员。她介绍说协会成员很早便开始联系各国留学生,着手准备本届文化节。协会里每个成员负责联系一个国家留学生的展示工作,薛孟菡负责的是中非国家乍得。当问到她如何与留学生交流时,她有些哭笑不得:“一开始我们是用英语交流的,但是一着急汉语就从嘴里蹦出来了。不过他们大都可以听懂汉语,汉语水平挺棒的。”在总结这次活动时她很骄傲地告诉我们:“虽然平日里,我们和留学生都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但其实大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并不是很多。国际文化节就是一个大家相互了解认识、交流学习的好平台,今年的国际文化节活动实现了这一预期目标。”
  在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展示区,来到中国已经一年的布德拉手上拿着一个用竹子制作的印尼传统乐器Angklung,据他介绍这种乐器有摇奏和击奏两种演奏方式,并且每次需要大约50-70架才能完成一场演奏。他们还在展示台上展示了印尼的“哇扬”,“哇扬”为印尼语“神圣影子”之意,意为木偶或皮影戏,哇扬戏有它特有的宗教含义,源于古爪哇人的祭祖活动,很多哇扬戏就取材于《罗摩衍那》。这是布德拉第一次参加国际文化节,他显得非常兴奋,虽然目前还无法用汉语流利地交流,但他非常热情地用英语介绍了他对中国的印象以及印尼迷人的文化。在他眼里,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来到中国,他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古代建筑和丰富的饮食文化。他觉得文化节让他了解了更多的文化,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的大使馆也很重视这次文化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布德拉说。
  国际文化交流节是一个盛会,是校园国际化的一个缩影,为多元文化交融互通,中外学生间的理解包容以及营造国际化人文交流氛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祝愿石大国际文化节能有更好的发展,期盼中外同学能够实现更好地沟通交流。文/于东海 学生记者/张明琪 田原 图/李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