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现世风光的绝妙观照

    期次:第1030期    阅读:711   

《人物志》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一本书,作者是刘劭。《人物志》简直是一部关于人的风貌的“词典”,最适合我们闲来一读。对照里面的摹画,和我们自己比照、对参,立刻生出自己对自己的亲知和觉照,自见其身,这一番的察识己身才会让我们获得真实的自由。《人物志》里面的话,处处闪现着现世风光。
  《八观》一章中说到,“有长者,必以短为征。”“然有短者,未必能有长也。”这清醒极了。不是有“长”有“短”,而是“长”本身就是“短”!就像历史人物的作为,不是有“得”有“失”,而是“得”即是“失”,为政宽和,得之于宽,失之于宽。比如孔子,有人会说,他远庖厨呢;有人会说,他说小人和女子难养呢;有人会说,他那里君君臣臣,算不得民主呢。在这里,我们不解释这些提问,而是想说,“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一种可爱的人之常情,也是观察历史、人物的一条方法论。这一章还说到“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讦”是攻讦、指摘的意思。有人单纯地就是喜好攻讦,以此维持自己的存在感,更有意思的是,喜好攻讦,或者是出于个人的目的,或者是出于性情的纵荡,竟会至于以“好”与“善”为对象,同时,自认为“直”。我们的自尊感的确习惯于在潜意识中表扬和肯定自己。《论语·阳货》中,子贡说“恶讦以为直者”,正是说这类情形。《人物志》对此作了细致的解析:“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
  《人物志》中说:“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这句话意味很深。平淡是一个工夫。就像静坐不是枯坐一样,不然,“静”如何与“滞”相别?平淡和静一下,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就能自然平淡、静。刘劭观察一个人,在其聪明之外,要看其能不能平淡。为什么?不以平淡为底色的聪明,会是什么状态?为什么要以平淡来蓄养聪明?这里面有大意思。刘劭给魏做过选官任官的工作,这本《人物志》在说如何察人,也在说如何为君,刘劭给出的建议是为君者要有中庸之材,而中庸即是平淡,惟有平淡才能以无味和五味,所谓“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平淡是一种工夫、情怀,也是一种方法,甚至是策略。
  《人物志》可以用来“知人”,亦可用以“自知”,而惟“自知”才“自信”。在理论的寻绎活动中,偶然发现《人物志》,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本书还表达了古典人文知识的范式,那就是我们古来并没有一种叫作“理论”的活动,生产知识的方式尤其依赖对经验进行分类、对比、归纳。你看我们的“经典”,《论语》一条一条记录孔子及其学人的言行,《老子》一章一章地从不同的方面来说“道”之“理”,每章皆可独立,每章互相对应。《庄子》里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列子》里也是借故事发挥。
  再说两个现代人物与《人物志》的缘份。我看到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中专列一章讲《人物志》,末了自谓:“我自己很喜爱刘劭此书……在我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这是展露学问家性情乃至学问根柢的话。张申府先生为自己书斋取名为“名女人许罗斋”,“名”是指名学,也即逻辑学;“女”是指《列女传》,“许”是指许慎的《说文解字》,“罗”是指罗素。而人,就是指刘劭的《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