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有源,源无尽而水不息

    期次:第1033期    阅读:776   

  1979年,中国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这一年,18岁的李根生也迎来了自己人生新的起点。作为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三届大学生,他告别了家乡安徽省石台县占大镇南源村,告别了陪伴他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秋浦河水,走进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开始钻井专业的求学之路。
  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考入华东石油学院钻井专业时,学校只有5个系,在校生2000多名,住的是“干打垒”和简易平房,下雨天校园内泥泞的道路使学校一度有“泥浆学院”之称。1983年他本科毕业,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师从沈忠厚教授。当时全校硕士生仅30多人,先是住在石油大院一个简易的临时板房里,后来才搬到南教楼教室改成的宿舍。由于研究生部缺少教室和师资,学生们一部分课在南教楼上,一部分课在附近的高校上。学校没有操场,只能把主楼旁边的空地当作临时操场,早上跑步也只能绕着主楼跑。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临时图书室。他硕士毕业时,120多页的论文全部是手写的。
  面对所有这些困难,自幼家境贫寒的李根生从来没有觉得它们会对自己的学业造成什么困扰和影响。强烈的求知欲让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油气钻井领域的新知,深深沉浸在学术世界带给他的幸福之中。
  从硕士到博士,李根生都师从我国石油钻井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教授。1984年,沈忠厚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将水力机械中十分有害的空化空蚀现象引入钻井射流中,变害为利,用以提高钻井速度,这一新思想开创了新型射流钻井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在导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李根生此后近30年一直专注于水射流油气钻井和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在石油工程中初步形成空化射流钻井、完井、压裂的应用技术体系。
  多年的学术实践中,坚持将石油工程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齐头并进是李根生锲而不舍的追求。他所从事的石油工程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技术,基础理论涉及力学、材料、机械等众多学科。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科研道路,率领团队发展了围压下自振空化射流基础理论,创新研发了深井空化射流钻井系列技术,为解决深井提速重大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引起国际同行专家的关注,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拓水射流完井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研究成功了水平井水力喷砂射孔与分段压裂联作技术,获得了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提供了一项有效技术;首创了空化射流处理地层解堵技术,取得了物理法处理地层解堵技术的突破。他是全国钻井领域第一个“973”项目“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团队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联合,成功申请了中国石油大学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页岩气藏水平井完井与多级压裂增产的基础研究”。
  截至目前,李根生和他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陆上和海上20多个主要油气田试验和示范,生产效益显著,对推动我国油气钻完井工程特别是深井钻井和低渗完井增产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自主研制的水力喷砂射孔与分段压裂联作专利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受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欢迎,已授权转让给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公司、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在全国10多个油田规模应用,并向海外技术推广,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饱含了他和团队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都积淀了他对石油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