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教学效果卓越奖获得者系列访谈——王爱军

在教书中寻找人生的乐趣

    期次:第1037期    阅读:1034   




  
王爱军,199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石油大学任教至今,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公共基础课和《光谱学与光谱技术》研究生学位课;曾任《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重点课程负责人,现为大学物理实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2003年至今被聘为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4年至今被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专家组成员。主持和参加校级教改项目几十项,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5篇,出版教材2部,出版《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教学软件光盘1套;2002年被评为石油大学(北京)首届品牌课教师(“大学物理”课),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0年、2010年分别被授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校第五届教学名师奖和首届教学效果卓越奖。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崇高”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当一名教师?您如何看待这个职业?

王爱军:我个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崇高”。“平凡”意味着教师也是普通劳动者,也是平平凡凡的职业人,其工作应受到公正的看待和回报;另一方面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及“春蚕”、“蜡烛”来形容和比喻教师职业,说明这一职业在社会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既平凡又崇高”,所以加入这个行业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淡泊名利。
记者:给您留下最深印象,对您职业生涯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是哪一位老师?
王爱军:对我教师生涯影响最深的是郑富明教授。我刚参加工作时是给郑老师做助教,助教的工作主要有讲习题课、批改作业、答疑和准备演示仪器。讲习题课也要写讲稿,讲稿写好后郑老师要批改然后讨论。第一次习题课(静电场习题课)的讲稿郑老师和我讨论了6次。郑老师当时是基础系的主任,白天行政工作繁忙,和我讨论的时间大都安排在下午下班后。我记得每次我们讨论完从基础楼出来,天都已黑了下来。当时,习题课分小班上,郑老师上第一个班的课时,我要听课。我上课时郑老师也去听课,在我讲课的时候,郑老师会经常走上讲台帮我纠正一些问题。除了做助教我还上实验课、给函授生上课、管理演示实验室、辅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物理竞赛。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磨练的过程,我真正学会了怎样备好课、怎样讲好课、怎样和学生相处。2000年我开始独立主讲《大学物理》,2002年我主讲的《大学物理》即被评为学校首批“品牌课”之一。
记者:您的教学偶像是谁?
王爱军:郑富明老师。从郑老师身上,你能感受到一个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真正热爱。我做助教的那两年,听郑老师讲了两遍《大学物理》,这两遍的风格和思路是有很大不同的,那时郑老师已经快退休了。每次给新一届学生上《大学物理》课,在开课的前两周,郑老师要和学生一个班一个班地就如何学好物理课进行座谈。后来在校教学专家组我和郑老师又共事了3年,尽管那时郑老师已经退休了,但是他对教学专家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真的让我十分感动。
  
师德最重要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师德的?

王爱军:从字面上讲,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来看师德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两点最为重要,那就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您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爱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会意的笑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下听课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您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爱军:通过我的努力,一些对学习有所放松的学生能够悔悟,回到正轨上来。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当一位青年学生真诚地和你倾诉他内心的苦恼、彷徨,讲述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曲折与痛楚时,你才真正能体会到人们为什么把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有没有过让您生气、失望、沮丧的事情?
王爱军:好像没有吧。
  持久的动力只能是你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记者:您认为当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爱军:当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个职业。
  当一名好老师是一种追求,追求是需要动力的,持久的动力只能是你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就好比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母亲孕育了他、哺育了他、抚养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做出了巨大付出与牺牲。因此,培养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也是一个艰苦付出的过程,你付出了你才懂得珍惜它。
记者:您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推荐?
王爱军:备课要充分,讲课最大投入在备课。
  备课时要最大限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内容、设计语言、制作PPT。
记者:怎样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教学热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王爱军:如果你经历了一个磨练的过程,“保持始终如一的教学热情”实际是一种职业习惯,如果不这样,你反而倒不习惯了。你会发现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无论什么场合,一说到教学的事都是激情四射的。
  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善于思辨的民族
记者:您希望通过您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王爱军:在知识讲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其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不是一个会数星星的民族,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会思考还要会辨析。
记者:您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您认为重要的这些能力?
王爱军:通过语言的讲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研究、理解物理现象与规律的情境,课堂上大量使用“同学们”或“有的同学”这样的人称代词,切忌用“书上说”类似的用语。
  课堂设计一些思考讨论题,有意引导学生走入“歧途”,然后再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记者:您如何看待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如学生评教?王爱军:这里我只想说,我们的学生对老师还是很宽容的。
记者:您怎么理解教学与科研?
王爱军:二者不是矛与盾的关系,长期以来我是以科研的心态来搞教学的。
记者:您怎么理解教学与育人?
王爱军: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先授业次之可见一斑。
记者:关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您对年轻教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爱军:要有当一名好老师的追求,剩下的事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