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学课堂遇上“互联网+”
期次:第1040期
阅读:824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催生了诸多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比如各类APP、网络课程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媒介”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提高了教学效率。“传道授业解惑”,任何工具的使用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让新媒体发挥正能量,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合理运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玩转掌上课堂
“互联网+”观念的迅速普及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场景,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投影仪、PPT,固定在PC前的教与学已经OUT了!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就可以像玩游戏一样边玩边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向往。如今,这种梦想已经成为现实。移动教学APP,已经让师生在手机端、PC端间实现即时沟通分享,高效互动反馈,让教与学更为轻松、自由、有趣。
如“蓝墨云班课”就是这样一款APP。它是一款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而设计的“掌上课堂”。教师在页面注册、登陆后,就可以申请创建班级、进行签到及点名等课堂管理、上传PPT和视频等资料、发起讨论答疑活动、组织在线测评等。学生注册、登陆后,可以在线浏览、下载教师上传的各种讲义、资料,查看作业、发言提问、互动反馈,更可以像接收微信消息那样随时收到教师发出的通知。
与线下实体课堂相比,其显著的几大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管理智能化,教师可以现场设置签到时限,例如1分钟,翘课的同学再也无法请人帮忙代签了。二是互动趣味化,“摇一摇”功能,可以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三是课堂无纸化,无论是教师下发的教学资料,还是学生提交的习题作业,甚至是学业测试,均可以在这个APP上点击完成。谁没提交,得分多少,系统会自动进行记录统计,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和精力。四是考核定量化,学生的点击、浏览、下载等一切操作行为,都会以“经验值”的数字形式累计统计出来,课堂活跃度排名一目了然。
负责全校公选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已经在课上试用这款APP应用两周的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邓听认为:“学生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很新鲜、很有趣,通过参与把课学得更明白了,也没有时间‘开小差’去分散注意力了,教师也能清晰地从互动反馈、历史记录等功能中看到教学效果,找准学生兴趣点进行随时的调整,教与学都变得高效高质了,这正是‘蓝墨云班课’等新媒体平台应用于教学的最大价值。目前,学生积极性高涨,反馈很好。”但她同时也认为,石大目前使用这个应用平台的课程还不多,如果不能在全校推广统一使用,学生可能会在各种网络教学系统间产生混乱感。
让“微课堂”在指尖滑动
在重视新媒体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能动性的发挥,这是让新媒体教学不断完善,推陈出新,因地制宜,逐渐与学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成为接地气的教学利器的关键。
石油工程学院教师李俊键和李世远选择了微信公众号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课后学习的交流指导。以李俊键老师的油藏工程微信公众号为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讲义、在线答疑、扩展阅读三个栏目,其中扩展阅读又分为油田案例、行业资讯、科普视频等内容。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课程点名、及时发布上课地点、上课内容、课堂作业、考试信息等。谈到由来,李俊键提到,最早在上油藏工程课的时候,好多同学利用微信向老师提问课程相关问题,问题多的时候常常一晚上都在用微信给学生们答疑。由此想到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这大大提高了答疑的效率和效果。
李俊健和李世远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们对课堂上或者课本上的一些教学内容有疑惑或有更好的建议,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留言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一些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愿意当面表达的同学,更愿意通过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微信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传达知识的一种工具,更是通过更多的沟通和学生进行更多互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因此,他们认为利用公众微信号进行教学有诸多益处: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趣味性,二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频率,三是提高了师生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四是加强了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李俊键老师油藏工程课程的微信后台数据显示,在课程授课期间公众号点击量达到6769次。数据表明在这段时间里,每名同学每天多次点击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教学方式一出现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2015级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郝铭渲表示,第一节课就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立刻觉得老师是能跟自己“玩到一起的人”,对这门课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班的于辰也表示,通过微信号找老师答疑就不用害羞了,也不怕自己的问题太low被同学笑话,觉得特别方便。但是他们也担心,万一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话,那他们每天会不会太“忙”了……并且,要长期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
李俊键和李世远都表示,凡是学生需要的、凡是对学生学习成长有利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做下去,尤其是学习石油的本科生,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更是一种石油情怀、石油思维。
传统课堂无法替代,网络教学平台做课堂延伸
化学工程学院教师郝江平对于教务处引进开发的泛雅通用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教学平台”)使用得可谓得心应手,如今已经运用了三个学期了。她认为,网络教学平台、QQ群等都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代替传统实体课堂的存在。她理想的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为此,她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对教学平台的使用进行了再次改造与创新。
除了将授课讲稿等基本资源在平台展示、通过平台收发批改作业和答疑,她还自主设计了三个栏目——“你问我答”: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我是老师”: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给其他同学讲解题目;“阅读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课外读到的好书交流心得。
“学生的积极性确实提高了一些,没有布置作业时,我基本是每周登录一次,但是学生登录学习的自主性却难以作硬性要求。”郝江平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她也发现了这个平台的一些不足。首先是只能在PC端登陆使用,不能和手机等移动端相连。这就使师生之间难以收到及时的通知和反馈等消息,答疑解惑等互动有一定的滞后性。有的学生在留言板上发帖提问后,过了两周自己都忘了查看老师的回复,学习效果有时并不如现场课堂的即问即答好。其次是目前的操作界面比较适合以文字为主的文科类课程。理工类课程的图形、公式等较多,使用时不方便输入。“我通常是用手机把课上要讲的图示或者公式先拍下来,再上传到系统里。”郝江平希望平台开发商今后在系统升级改进时,能更多考虑一下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的需求。最后是难以客观地监测、考核。“以往根据每个学生的在线登录时长、发帖提问次数、回帖次数等来定性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但仍然不能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有的学生虽然在线登录时长很长,但实际上在浏览别的网页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她自己在给出平时成绩时只是参考下每个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留下的轨迹,最终还要综合日常课堂表现给予评定。
教师是使用新媒体工具的灵魂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源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发起者,没有处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想、会“玩转课堂”的好老师,再好的新媒体教学平台也会如一潭死水,缺乏荡漾和生机。
“电子签到等虽然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度强化使用,不能把学生管死了……”对于这种智能教学软件,有些老师认为,教师的引导和主体作用仍然不可或缺,不能过度依赖、为物所役。无论实体还是虚拟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永远都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尺。
从随机调查的学生反馈情况看,学生们一致认为,好老师不可替代,认真负责的老师始终是各种新媒体教学平台的灵魂和引导。“快餐能很快吃饱,但不一定有营养。形式的有趣,当然能吸引学生,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想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讲透,是我更为重视的。学生在网络上不一定学得透,还得通过平时的作业练习来掌握。总之,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郝江平打了个比喻,来形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价值。
已经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的何磊同学回忆说,“郝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有一个‘滴水穿石’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演示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这是每个学生对这门课程印象最深的部分。郝老师批改作业也非常认真,每道题错误的地方都会用红笔给学生指出来,还会进行详细分析。每次作业或测试后,她都会用图表对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告诉我们哪道题是高分学生容易错的、哪道题是低分学生容易错的,知道了这些‘陷阱’,有了戒备,以后就很少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大四那年,怀念她的课,我又特意去听了一次,她讲课的样子好美!”何磊忍不住补充道。
因此,有些学生认为,比起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最大的收获还是来自老师的课堂。如果老师授课过程中,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就会非常吸引学生。有些老师还注重开展课堂小活动,让学生通过PPT演示,把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讲解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交流、探讨。这种做与讲能力的结合培养,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体来看,将新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有诸多优势,但是网络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趣事与诱惑,学生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其他诱惑所吸引,特别是当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遇上较为枯燥无趣的学习过程时。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会收到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过,新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我们应以欢迎新事物的姿态,不断完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的内在灵魂与新形式充分结合,互为辅助,如此,最终让广大学生群体受益。
文/杨晶晶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