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有效促进石大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教务处早在2006年就申报北京市教改项目《石油类高校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又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本科创新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科独立设置的研究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2012年,教务处在推广应用前期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由教务处高秋香、史庆、高喆、张浩、任洁梅、郝杰负责的项目《构建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深入调研国内外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对研究性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2015年荣获中国石油大学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文以其成果内容为主体,对学校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果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课堂上我们提问题时,吴老师总是以反问、提供线索的形式带领我们思考,让我们在与同学的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启发式教学,让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到了获取知识的思考方法。”
“吴老师采取小班上课的研讨式教学,将我们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我们自己制作PPT,在班上讲评,这种教学方式鼓励我们深入查阅资料,对讲课同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听汇报同学也必须集中注意力来发现问题,并给每一个小组打分,锻炼了大家的思辨能力。”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创新班学生张倩萍和陈贺贺谈及学院吴胜和教授的“油矿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吴胜和教授所讲授的“油矿地质学”是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他说:“研究性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因此我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考试举措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改革,就是为了探索适宜学生通过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方式,。”为此,他设置了实习实践环节,设计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理论教学—课内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的一体化四模块教学体系,以及理论教学、课堂作业、现场实习等多个环节的考试考核方式,达到了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吴胜和的课程改革只是学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构建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项目组成员深入调研国内外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明确了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涵,构建了较完善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出了一套研究性教学方法,并探索了一套有效推动教师参与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力构建“两种类型、三个层次”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国内外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性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中的研究性教学和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两种类型。理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理论课程中开展问题研究式讲授、课堂讨论,以及配套的研究性实验、科技竞赛等,是实现普遍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课程设计、高年级专题研讨课、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等,这些课程与理论课程相配合,通过系统的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学校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在理论课程课内研究性教学方面,学校鼓励各年级都开设有课内专题研讨课的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三个层次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基本研究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在新生阶段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创新创业课等引导性课程,在一年级设置综合性研究性课程;在二、三年级开设课程设计、综合大作业等综合性较强的单独设置的专业研究性课程;在三、四年级设置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课程,主要包括高年级专题研讨课、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等。
采取系列保障措施助力研究性课程改革
为促进广大教师建设完善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学校采取了“政策要求、培养方案改革、制定标准引导、教学条件支持、会议交流讨论”等全方位的改革措施。
出台政策要求。学校于2013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方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修订培养方案,提供研究性教学实施空间,构建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学校在《制定2013版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建设“两种类型、三个层次”的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各专业将课程总学分压缩至180学分。在课内研讨课方面,要求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应开设4~5门有研讨课的课程;其他专业应开设2~3门有研讨课的课程。在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方面,要求各专业在新生研讨课、创新创业课中选修1学分。要求各学院应面向全校学生至少开设2门新生研讨课。学校统一组织创新创业通识平台课建设,鼓励各专业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要求各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鼓励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等专业研讨课,开设高年级前沿专题研讨课。
2013年针对全校研究性教学改革,制定了《课内研讨课建设指导意见》等,为教师改革提供依据。
支持教改立项。2007年以来在每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中,鼓励广大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2012年以来制定建设标准,要求重点课、双语课、通识选修课、全英语课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2013年明确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课内研讨课、新生研讨课、创新创业课”等研究性课程改革立项。2009年起每学期单独组织创新班、卓越班研究性教学改革立项。
给予教学条件支持。制定了《研究生助教和助管B类岗工作管理办法》,2012年起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每个课堂配备1名助教开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为所有需要的课程配备“小班讨论教室”。
加强会议讨论及交流。2012年、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都对研讨式教学进行了专题师生调研,并在会上进行了讨论。2012年以来对“油矿地质学”、“完井工程”等9门课程进行研讨课录像供教师交流,编印创新班和普通班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成果汇编3本,举办相关讲座6场。
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初步构建
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中,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配合中,学校初步构建了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
在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方面,2013年以来石大开出新生研讨课18门、创新创业课2门、专业导论课26门、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设计28门、高年级研讨课10门。
在课内研讨课方面,2007年以来,设立理论课程课内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419项,结题269项。这些项目涉及课程246门,约占学校课程总门数的30%;涉及9个学院,473名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4%。其中已结题项目涉及课程159门,约占学校课程总门数的20%;涉及9个学院383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
此外,形成研究式讲授问题集31个,案例集84个,课堂讨论问题集39个,研究性习题集22个,课外研究问题集47个,课外实际研究课题集14个,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开发指导书43本,课题研究指导书11本。
总结出一套研究性教学方法
在对已结题项目教师研究性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研究性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整合步骤包括两个:选择设计问题,包括课程内部内容精选整合、基础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相结合三种方式;将理论知识点以问题研究过程的形式来呈现。
根据内容性质选择问题研讨方法。一是教师问题、案例、实际前沿课题研究式讲授。教师讲授中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得出要讲授的科学原理,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目前共有85门课程采用案例研究式讲授,有78门课程采用问题研究式讲授。二是课堂问题、案例、实际前沿课题讨论。在课堂讲授中大部分课程会将关键知识点穿插在课堂讨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目前有43门课程采用了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有66门课程采用了课堂问题讨论教学方法。三是课外研究性作业。大部分课程在内容学完后要设置研究性作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其研究方法、应用方法的掌握。四是学生课外分组问题研究+课堂汇报讨论。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综合性、拓展性知识,一般课程会组织1~6次课外分组问题研究+课堂汇报讨论,研讨形式包括三种:课外实际案例研究+课堂讨论(43门)、课外实际课题研究+课堂讨论(28门)、课外问题研究+课堂讨论(99门),另外还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91门),指导学生写文献综述、小论文(18门),实习社会实践调研(13门),与科技创新竞赛结合(44门)。五是课外带着问题自学。对于一些较容易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提交作业或者文献综述报告。目前有8门课程采用。
根据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班项目都实施“小班上课,小班研讨”,有的普通班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采取选拔精英学生组成小班上课,进行研讨,其他学生大班上课的形式。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都采取由助教协助,“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形式。大部分普通班项目都实行“大班上课、小组研讨”的形式。部分人文素质类基础课,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坐在一起,定期开展课堂问题讨论。
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合理选择实施步骤。一般有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研究解决问题、总结、应用巩固6个步骤。
研究性教学改革获得师生认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
在教学实践中,这项改革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学校共形成学生研究报告集79册、学生论文集6册,本科生发表论文33篇,有25门课程的研究直接指导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或者学科竞赛奖。创新班学生创新能力强。创新班学生约占学生总数3%,而近三届创新班学生获奖比例约占全校获奖总数的30%。获奖学生数约占创新班总人数的60%。
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在2012年对全校师生进行的调研中,91.5%的学生愿意参与研究性教学,其中创新班94.5%的学生愿意参与。82.9%的教师愿意开展研究性教学。在2014年对创新班师生进行的调研中,学生认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教学。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和较好的达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