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硬骨头”油气田焕发青春活力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二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项目实施实现新增产值超过60亿元
期次:第1057期
阅读:843
本报讯 随着大中型油气田大都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而新发现的油气储量又大多属于低渗透、非常规、深层、深水等难动用储量,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正面临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的挑战。近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牵头、高德利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二期)”圆满完成“十二五”合同任务,在地质理论、复杂结构井工程设计控制技术、油田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组成项目,于2011年1月启动实施。
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油气田,是项目立项时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针对低渗、非常规、盐下及老油田等复杂油气田高效开发问题,以及塔里木、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勘探问题,以高德利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在“十一五”攻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创新研究与实践,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12所高校的195名教授和副教授参加了项目下属6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受到了各相关承担单位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石大校长张来斌为组长、各课题责任高校主管副校长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项目跟踪专家组,制定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十一五”基础上,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建立了中国西部复杂冲断构造三维精细解析理论技术体系,以及浅水—较深水薄互层砂体系统沉积模式与评价体系;发展了复杂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低渗—特低渗油藏工程方法及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建立了一套复杂结构井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发明了磁导向钻井随钻测控系统、仿生钻井液体系等,形成了复杂结构井定向钻完井理论与设计控制新技术;研发出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系统2.0版本。
通过校企协作,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个油气田获得现场试验与应用,为目标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地质评价,为低渗透等复杂油藏的精细表征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为超过50口复杂结构井优化设计与钻完井作业提供了新技术支撑,在24个目标区块推广应用了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系统2.0版本。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新增产值超过60亿元,对实现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增储上产”目标发挥了助推作用。
截至2015年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8件(已授权7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80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20篇(其中SCI/EI收录394篇);完成行业标准1项及企业标准5项,研制新产品12种;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7项(一等奖25项)。同时,项目实施还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共授予博士学位228人、硕士学位885人,以高德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入选2012年度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5年底获延续资助)。(林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