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随着第一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开幕,我国高校油气地质领域终于有了全国性的赛事。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同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背景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不断涌现,在地质工程、石油开发等专业领域相继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测井大赛等赛事,这些大赛得到了国内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油气地质勘探领域,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术竞赛还是一个空白。
2014年起,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开始筹备酝酿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前期的调研、构思及设计主要由AAPG学生分会负责。2014年、2015年,两届学生分会均安排了专人做大赛策划。经过前期的积累,2015年11月,地球科学学院借全国石油高校教育论坛之际,向与会高校介绍了大赛的设想和准备工作,得到了与会高校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
2016年5月,第一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正式启动,7月,赛题发布,9月,各赛区完成初赛,10月,确定进入全国总决赛的名单。最终,10月28日至30日,来自全国各地入围决赛的石油地质学子齐聚军都山下的石大校园,为自己的光荣与梦想而战!
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就这样承载着使命,破土而出,抽枝发芽,让优秀的全国石油地质学子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选手们认真参赛的同时,离不开每位评委老师的认真评审。
石大教师钟大康作为第一届全国油气地质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评委,在论坛展板评选过程中认真负责,与每一位参展选手交流心得,听取他们的学术理念。由于评审环节较多,在评审过程中,钟大康老师一度身体不适,但他仍然在坚守评委岗位,只是嘱咐身边的学生去办公室拿来了他常吃的药品,吃了药简单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到评审工作中。他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感动着在场所有的参赛选手及与会人员。
大赛期间,有很多像钟大康老师一样,默默奋战在一线的评委们。他们专心倾听学生讲解,详细记录所听内容,虚心请教同组评委建议。他们认真观摩每一位选手的答辩,详细倾听选手的每一句话,仔细辨析存在的问题,尤其对参赛项目中参赛成果的总结、学术语言的规范使用都熟记于心。因为他们深知,评委责任重大,评审结果承载着全体参赛选手的期许。他们用睿智的思维、风趣的语言、独到的角度、中肯的点评、丰富的经验,让参赛选手感受到了严谨治学的教师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评委们的悉心指导提升了参赛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体现了大赛的公平和公正。这些都是所有评委坚守与付出的结果!
工作人员:难忘繁忙而美丽的日子
大赛的成功举办凝结着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段繁忙而美丽的日子。
第一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能够成功举办,让地球科学学院AAPG分会的同学们欢呼雀跃,回想两年前的大赛筹划,再到今年年初的敲定,最后到六月赛题的公布、九月校内赛的举办、十月技能大赛和颁奖典礼的布置与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每一份资料都有他们辛勤汗水的付出。他们用自己的执着精心呵护着这颗“幼苗”的成长,让它承载着创新的梦想。
就在大赛决赛通知发布的前一夜,AAPG网络部的部长守在电脑前等待通知最后的文稿与确认。外联部与其他高校建立了专门联系,转发各项通知,收集所有的资料与信息。在校内选拔赛前一夜,学术部部委核对每一份评审材料和现场物资,秘书部部长带领部委们布置好两个答辩教室。全国总决赛之前的一个月,宣传部不断修改宣传海报、设计外联部收集所有队伍信息,制作团队风采展示。在那一段环环相扣、紧张有序、繁忙而美丽的日子里,AAPG每一位同学都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与精力,让大赛以最完美的形象展现在全国石油地质学子和老师的面前。
AAPG成员除了统筹社团内部的任务与工作,也需要配合完成其他社团的工作与安排。除了在每周必开的大赛协调会上讨论并通知各项决策提出解决方案,还要向指导老师们请教遇到的“疑难杂症”,赛前的每一天,AAPG的QQ群信息都蹦出许许多多的任务,大家在线上及时沟通协商,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当大赛的最后一个环节颁奖典礼结束时,激动、感恩的情愫一股脑的涌上心头,他们相信,为大赛所工作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将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增添更加明亮的色彩;他们相信,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一一记录在远道而来参加比赛的师生眼睛里;他们相信,他们也像参赛选手一样在大赛中不断历练成长;他们相信,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将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成熟!
“请在本周日前提交知识竞赛的具体规则和你们设想的设备和器材”。今年7月1日,地球科学学院社团联合会接到了这样一条通知。大到竞赛环节如何设置、比赛设备如何配置,小到抢答题的抢答时间设为几秒、选手需要多少支笔,都需要他们精心设计,周密筹划。一想到任务的艰巨,社联同学们最开始的反应是懵懵的。不过,好在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理清思路,研讨策划,废寝忘食,大开脑洞,使知识竞赛的竞赛规则陆续出炉,并在不断改进中推动准备进程。
知识竞赛30天倒计时之际,在完成了前期策划任务之后,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竞赛现场效果。开场视频效果不够震撼,改;灯光照射不能突出重点,改;音乐方案拖泥带水,改。灯光音乐是渐弱淡去比较温和?还是戛然而止更能吸引关注?研讨。他们和主持人反复地一遍一遍地沟通,只为确保比赛当天万无一失。
10月28日,知识竞赛第一次彩排。结果差强人意,无数问题冒了出来:灯光转换慢、音乐不协调、环节衔接不够顺畅……他们立即调整。接着是10月29日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彩排……一个个问题被发现,又一个个的被迅速解决。无数个设想、无数次尝试、无数次改进,最终换来了知识竞赛的顺利举办。那一刻,他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那一刻,他们体会到成功夹杂着的苦中带甜的味道。
大赛期间,地球科学学院蒲公英协会的志愿者们成为赛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当接到大赛志愿服务时,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厉兵秣马”,迅速行动,从前期志愿者的招募,到后来志愿者培训会的召开,各项工作都反复调整,用负责、真诚、热情彰显志愿者的魅力,诠释志愿服务的内涵。
大赛紧锣密鼓举办之时,志愿者们丝毫不敢松懈,清晨、中午、夜晚,他们的身影无时不在;比赛现场、接待酒店、石大校园,他们的服务无处不在,他们在忙忙碌碌中悄然完成每一项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们礼貌的问候、关切的眼神、灿烂的笑脸,点缀了寒冷的深秋,温暖了一颗颗初来乍到惴惴不安的同学的心。寒风里,一位身材瘦小的志愿者抿着嘴,吃力地用双手提着大袋的材料艰难地往会场走,手上的勒痕隐约可见,呼哧带喘地上到中油大厦的三楼报告厅,把东西放在角落里,又跑步离开去拿下一拨材料,分秒必争。会场中,身穿旗袍的礼仪志愿者温婉端庄,及地裙摆虽然美丽,却遮不住刺骨的寒意,她们在寒冷中坚守志愿服务岗位,用最佳的精神面貌为会议增添了靓丽的美。接待酒店里,志愿者们为嘉宾提供了得体的服务,让嘉宾赞不绝口。
志愿者们相信,把一切都做到最好,才能让自己不后悔。他们用一颗颗跃动着爱的心,完成着爱的传递。
辅导员:耐心指导,各司其职
辅导员牟琪琪是大赛开幕式的主持人,从赛前接到主持任务的那一刻起,她的每一天都是在一遍又一遍的主持词练习中度过。对着镜子,控制表情,放慢语速,每一位嘉宾的职务介绍清晰准确,每一个词都在反复斟酌。“很庆幸在场上没有说错一句话,没有念错一个字,也很庆幸自己有机会主持如此规格的大赛。”回顾主持经历,她仍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辅导员李晓中带领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负责大赛后勤工作。从9月初,志愿者服装、工作证模板、手提袋方案、纪念品优盘和笔记本样式的设计他们早已记不清改了多少次。辅导员张郢自己面临毕业,还带着212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大赛中积极乐观、务实认真,经常通宵制作大赛相关材料。
随着第一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的成功落幕,所有参与大赛的师生都在其中付出过,感动过,这其中的汗水和泪水成为他们人生中的美好回忆,他们都期待着新一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的到来,期待着能够为大赛的成功举办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