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位一体专创融合校企协同
——中国石油大学积极构建行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综述
期次:第1065期
阅读:1303
中国石油大学是我国培养石油石化人才的高等学府,肩负着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命。近年来,学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着力抓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坚持创新融合专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建立了“组织保障、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服务、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独具行业特色、适应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加强顶层设计,为创新创业保障续航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综合改革方案,并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列入“十三五”规划。出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创新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研究生教学工作、科技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商务指导中心两个中心,分别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商务指导工作。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院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每年投入100余万元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为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开辟近1000平方米空间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基地、SPR创新创业基地、石创空间、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众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用于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和成果展示。
促进专创融合,把好人才培养过程关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按照“面向全体、融入专业、强化实践”原则,构建以创新创业引导课程、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本科生开设46门引导课程、《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等8门通识课程以及《机械制造基础》等17门专业课程,基于学校创新品牌赛事,建立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创新创业通识、专业和实践相融合。针对研究生构建“基础理论+多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学科平台课和工程实践课,形成校内教师讲理论课,企业专家讲工程实践案例课,国外专家讲前沿技术课的模式,开拓学生国际视野。配套开设了《石油工程HSE》等工程伦理课程,提高学生工程素养。自主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并组织优质师资力量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其中《高品质人脉的建立与维系》、《时间管理》两门网络课程广受学生好评。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汇编》、《创新创业经典案例选编》、《工程伦理常识读本》等读本。目前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100%全面覆盖。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开展研讨课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针对公共基础必修课全面开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设立校级重大教改项目“数理基础课CDIO教学模式改革”。针对专业核心课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课内外学时比例达到1:3,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016年出台新的教学管理文件,鼓励采用基于多种考核形式的最终成绩核定方法,且16学时必须进行一次测试。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设置4个创新创业必修学分,理论和实践环节各2学分;全面推进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近三年,已累计投入150余万元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班和卓越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实践人才,创新班一半以上学生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奖励,卓越班学生100%赴企业实践教学中心开展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
四是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学校规定新进教师须到石油企业做两年师资博士后,至少完整参加一次校外实习、实践或实验,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一支具有工程化背景的专职教师队伍,以石油工程学院为例,100%教师具有多项现场、油田科研合作经历,43%的教师有现场工作经历。聘请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三人行公司钱俊冬等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通过阳光讲坛、双百讲堂、企业家讲坛、名师讲堂、创新创业大讲堂等五大讲坛为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现已建成近50人的校外创业导师库。同时面向创新创业管理人员、辅导员、专职教师等分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累计50余人次,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五是打造“创新创业成绩单”。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对“创新创业成绩单”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提供推免保研机会,一批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通过认定崭露头角,“创新创业成绩单”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
坚持“问题导向”式教育,发起并承办了每年万余学生参加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全国能源翻译大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形成了国内一流的能源主干学科竞赛群,将“学、赛、研”有机结合,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石油学子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浓氛围的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平台,组建并发展了包括石油工程设计协会、SPE学生分会、AAPG学生分会、SEG学生分会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型社团,学术型社团与学术型赛事活动相得益彰,促进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民网、光明网、《科技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和报刊对大赛进行跟踪报道,对大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誉为“中国石油界的奥林匹克”。
推进校企协同,构建多样化实践训练体系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三年,累计参与学生120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200余项。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开辟近1000平方米空间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基地、SPR创新创业基地、石创空间、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用于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和成果展示,目前全校有近11%的学生在校内基地接受过训练,先后有15家企业顺利孵化。建立优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41个,包括燕山石化等5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近3000名学生赴基地实践。在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40个,年均进站专业学位研究生近600人。在全国建立7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年均参与实践学生4000人次。2016年与斯伦贝谢、中海油工程技术公司深蓝创新工作室等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构建全天候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这些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涵盖技术创新、工程应用、软件开发等各种类型的实践课题,很多是企业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文化引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持续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在新闻网、校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开设“创新石大”、“创新创业进行时”、“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大家谈”等专栏,已累计专题发布创新创业政策举措、活动、成果、经验和典型等相关报道百余篇。尚然科技大学生创业团队故事——《梦想,难道不是用来实现的吗?》微博总阅读量4万余次,并被教育部大学生在线官方微博转发。开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开辟“创业宣传”“创业教育”专栏,从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等不同层面,企业家、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着力宣传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讲好创新创业故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2016年举办创新创业文化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教育论坛、文化集市等,系统展示学校近年来学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专利及创新创业成果,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创新创业理事会,共同谋划双创工作。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系列活动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训练基地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石大毕业生先后开创了以立方石油(腾讯众创成员企业)、北京平储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九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优秀创业企业,涌现出了以丁观世、赵辰、付苏都毕力格、周文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黄兵华等为典型的优秀学生创业者。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举措、典型活动、优秀团队和个人多次被教育部官网、中国日报网、人民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和报刊报道。
文/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