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关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一点思考
期次:第1066期
阅读:923
□刘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学校11月中旬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我参加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虽然我来校工作时间不长,但通过此次思想交流讨论,结合自己在英国八年留学、工作的经历,我认识到,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关系到学校建设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学科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更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可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就此,我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德艺双馨是教师素质的应有之义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修养,即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教育者。“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韩愈将“成人之道”摆在首位,凸显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因此,高校教师与其说是一位学者莫不如说是一位道德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此外,“传道”也应是一种理想、精神、信念的传递。古今中外,任何科技进步的取得无不是坚持不懈的结果。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出青蒿提取物,她的成功就在于对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执着坚持。无独有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盖姆教授因成功制备出石墨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方法就是用普通透明胶带粘在石墨薄片上,将其一层一层撕成最后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厚度的石墨单层结构———石墨烯,而盖姆教授的一名中国博士生因为在制备过程中遇到几次失败后放弃而留下深深遗憾。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成功不会很轻易,而是正如我校校训所倡导的,是一个“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过程。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持之以恒。高校教师特别是承担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和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持久地将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教师素质的另一方面是业务能力,即学术水平。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打造一流学科的前提;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而,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应该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的,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学科建设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重要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火车头”,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是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有了一流学科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只有若干个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学科建设必须做好“基础”和“前沿”两个方面的工作。学科建设首先是要夯实基础,打好地基,在“强优”上下苦功,练好内功;其次,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色,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努力在国际前沿领域“拓新”和“入主流”,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在“基础”和“前沿”两个方面的积累,最终实现“求卓越”,实现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学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的建设,二者都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该学科领域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验室是我校绝大多数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开展学习研究的依托,是框架基础,二者都是培养研究生的平台和载体。实验室和科研项目都要发挥好育人作用,坚持不懈培育优良学风、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要让“道”与“术”都发展传承下去,做到明于道、精于术,以德载道、以道御术。
三、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均可采取多导师制。确定主导师后,可根据研究课题,再聘请院内外及校内外多名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多导师制的好处是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且有利于使经验尚浅的教师通过担任副导师做到教学相长、成长进步。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许多前沿研究领域都是多学科交叉的,聘请交叉领域内不同学科的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以我从事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例,我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一个集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石油工程、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多学科紧密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我的主导师是应用化学及化学工程方面的专家,而我的两个副导师分别是石油工程和地球化学方面的专家。因而,博士期间我每周至少有2个小时以上能够得到导师单独的科研指导。在与三位导师交流讨论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好的学术思想的碰撞,迸发出了新的科研思路,极大扩展了我的科研边界,且有效地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
增开前沿研究领域的特色课程。培养研究生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可以根据各研究院的优势科研领域,增添相应的更有针对性的前沿研究领域的特色课程,为学生在高年级的科研学习打好更牢固更契合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以适应我校的建设目标。经典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握前沿学科发展方向,使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与国际科研新领域新方向接轨。
同样还是以我本人从事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例,CCUS是近20年兴起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可大规模有效减排的前沿技术,欧美从事该领域的大学大多数都设立了介绍CCUS技术的课程,更有甚者在我博士后工作过的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及英国爱丁堡大学均都设立了碳捕集与封存(CCS)硕士学位。我校也在该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有着开设此门课程相应的师资条件与授课对象。我校优势学科中开展的前沿领域研究,都可以以此为借鉴,探索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
进行定期“充电”培训学习。研究生培养除了设置相关的基础类、专业类前沿特色课程之外,还应常态化、定期化进行提高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的“充电”培训,例如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写综述文章、怎么写英文论文、如何进行英语口头报告等。这些素质及技能是做好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助推剂。国际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此类培训,为了让更多学生参加此类培训,每学期均定期且重复开设此类课程,一些学校甚至把这类课程还算作博士研究生毕业所需的学分。与上述培训相似,国际一流大学也都为教师开设了定期的职业素质提升培训。例如,如何指导硕士研究生、怎么能指导好博士研究生、如何管理科研团队、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等。有关此类培训,我校目前开展得相对较少,也应该考虑把此类职业素质的培训常态化、定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