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国际能源舆情论坛专家观点———
由话语分析视角探秘能源舆情风向
期次:第1067期
阅读:938
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提出,话语的生产是一种互语互文的关系,社会与话语不可分离,社会存在于话语之中,话语与意识形态纠结在一起。他阐述了批评话语在各类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与能源舆情研究的语料、问题、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从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利弊为切入点,提出个人、企业、政府应三方平衡,保护个人隐私,并建议能源舆情研究要注重移动客户端。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从在场、评价、承认或认同三个方面指出了中国一些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在场感不强、自我赋权意识不足、媒体运营能力低等问题,提出中国企业应更加注重国际社会的传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联社创始人马晓霖从当下世界能源格局概况、特朗普能源相关政策调整、特朗普能源政策冲击、中国能源政策走势及能源革命等角度介绍了特朗普能源外交政策,并着重分析了美俄关系以及世界能源格局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建华教授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例提出了官微的舆论引导过程,分析了官微语言功能分布情况,认为当前石油石化类官微语言诗学性有待提高、要达到与消费者共情的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汪少华教授通过经典例子“黑天鹅事件”引发大家对构架理论的思考,并提出了构架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话语研究中的应用,强调构架理论可以更好分析话语中的构架、再构架、构架模式,为中外交流提供策略,为研究中国话语提供借鉴。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刘立华教授从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介绍了西方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国内舆情研究的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媒体对中国企业的报道,提出话语研究关注的社会实践过程,以及话语背后的权利关系,认为舆论往往以话语为载体,话语分析要与能源舆情研究结合。
北京交通大学传播学系刘凯对15年来中国网络论战主题关联聚类图、中国网络直播平台交叉投资及高频词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语言团队应加强与计算机团队的合作,进行语言仿真实验,注重海外媒介分析等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刘朋副教授认为内容分析不能只分析消极报道,也应重视新闻评论、社论研究,提出现阶段的内容分析法解决不了“为什么”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完善。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李琛博士报告了话语分析与能源舆情研究的相关性,基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美国精英报纸如何解读中国海湾地区能源战略走向。分析了2012年伊朗核危机事件问题文本,认为“全球化”本身是一种理念,一种主张,可以将其看做话语。他分析了不同美国精英媒体中的话语案例,认为通过话语可促进意识形态的构建。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逯义峰从组织—公共关系研究入手,通过分析各类网上媒体数据对能源企业社交媒体进行了研究。建议中国公司社交媒体的账户建设应更加重视平台认证、运营条款、对公司现状和历史的介绍。
文字整理/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