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昔谈(一)

    期次:第1069期    阅读:1196   

  □余世诚
编者按:
  这组文章,是石大原人文及社会科学系主任余世诚教授的旧作。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他对古书里关于石油天然气的记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地质勘探系张家环教授送了他一本由北京大学著名地质学家王嘉荫编著的《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感觉大开眼界,知道了许多古典文献关于石油及天然气的记载。他愈发着迷查寻和收集这些古代资料,几年下来,竟积累了厚厚一摞。此后,他把这些资料编撰成文,或在教学中使用,或给学生开设讲座,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这组文章以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人们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历程中那些有趣的知识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读来仍获益匪浅。本报特别刊发其中的部分篇章,敬请读者关注。
在祖国浩瀚的史籍中,有许多关于石油、天然气的记载,最早的大约要推《易经》了。
  在《易经》中,有“泽中有火”句。常言道,水火不容,水中怎么会有火呢?这显然是在水的上面有可燃物。这种可燃物,据地质学家王嘉荫教授的考证,很可能就是石油或天然气。
  《易经》是一本古人用来占卜算卦,向“天”或鬼神问吉凶的书,一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词、爻词,以极其简单而又难懂的语言,来解释吉凶。这些卦词、爻词说的却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像“泽中有火”这种石油或天然气燃烧的现象,正是客观存在着的。至于用这些现象来解释吉凶,那是另一回事。
  但是,也有学者对“泽中有火”持不同看法,认为“泽中有火”只是一种占卜的“象”,不反映任何自然现象,对王嘉荫教授的见解提出了质疑。其实,认为《易经》中所说的“泽中有火”是反映了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自古大有人在,许多学者做过阐述,并非自王嘉荫始。明代的杨慎,清代的许缵曾、施鸿保等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指明《易经》中的“泽中有火”,是指水面上有火燃烧的自然现象。清乾隆帝弘历甚至指出《易经》中的“泽中有火”,就是和四川天然气火井一样的现象。他在《火井诗》中曰:“火阳而根阴,离为见《周易》。”
  据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考证,《易经》成书于殷周之际,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如果“泽中有火”是指石油天然气燃烧现象的话,那就是说,远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注意到石油或天然气的燃烧现象了。
  上面是以文字记载为根据的看法。如果以有关石油的传说来推测,我们祖先发现石油的时间,还可再上推一千多年,即大禹治水的时候。
  在现今的胜利油田附近,有一条淄水河。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翻开历史地图集,我们看到,在秦以前,这条河流的走向是:南起原山,顺东北而下,经临淄、寿光、广饶县境,再调头西北到博兴,与济水会合,在现在的东营地区入渤海湾。那时,东营以北的垦利等县,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
  这条河为什么叫“淄水”呢?唐朝人肖德言、顾胤等编著的一本地理书《括地志》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这就是说,大禹治水以后,人们发现这条河中漂浮着一层像漆一样的东西,连河两岸的土石都被染黑了。“淄”同“缁”,缁者黑也,因此得名“淄水”。
  这种像漆一样的黑色漂浮物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在今天识别它,已不成什么困难。特别是在油田呆过的人,一下子就会答出:“那是原油!”而这些原油从何而来呢?想必在这条河流域的石缝里,一定有油的矿藏。
  大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夏部落的一位大酋长,是传说中的一位令人崇敬的治水英雄,他开创了夏朝,成为华夏第一国第一帝。《尚书》、《尧典》、《诗》等古书中,记述了他许多治水的传说和故事,说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终于被治得“地平天成”。至于《括地志》中记述的大禹治理淄水的传说是不是可信,我们没有进一步考证。但是,淄水流域盛产石油,在今天确实得到了证明。自大禹始,历尽四千多年的沧桑,淄水、黄河等河流的泥沙把东营以北的广大地区从大海里淤积了出来。淄水本身已几经改道,早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今的胜利油田,却正是坐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其实,何止胜利油田有这些古老的佳话呢?
  我国古书中记载的曾发现过石油、天然气的地方,实在多得很。
  大历史学家班固(32—92年)写的巨著《汉书》上,记载着:“高奴有洧水可燃”。汉朝的高奴,即现在的延安、延长,洧水即现在的延水支流。由此可见,延长油矿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晋 朝 学 人 张 华(232—300年)所著《博物志》中,对酒泉郡延寿县作了这样的记述:“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张华描写的这种油光闪闪、好似浓稠的肉汤但不可食而可燃的“石漆”,显然就是原油。酒泉郡延寿县即今天的甘肃玉门。一查历史,我们的石油工业基地之一的玉门油矿,也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有石油的发现。
  还有史书《文献通考》,称:“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六月,范阳国地燃,可以焚。”范阳国即现在的河北省定兴一带。“地燃”是指从地下冒出的天然气燃烧,“可以焚”是说用天然气可以煮饭。《魏书》上又记载:“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夏幽州遒县地燃”。遒县即现在的涞水,在河北省的涿县附近。还有《二申野录》上记述:明朝“丙午(约公元1426年)七月,保定府街市砖壁内忽出火,三日夜方息”。这又是天然气燃烧的显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晋朝到明朝,上下一千一百多年间,在河北省的定兴、涿县、保定一带多次发现天然气,人们还利用天然气煮饭,想地下必定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现在已经得到证实,我们的华北油田不正是把这些地方包括进去了吗?
  其他古书上还有许多记载,据北京大学王嘉荫教授和山东大学王仲教授查阅,还有《后汉书》、《华阳国志》等记录了四川地区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情况,《北史》、《新唐书》等记录了新疆地区有油的情况,《宋史》、《昨梦录》、《闽杂记》等记录了山西、广东、台湾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情况,等等。
  我们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地方,绘制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东西南北古时都曾有过油气发现。正是:
  油香千秋遍中华,南北东西都有家。岂忍液金再沉睡?科学催开石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