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八次“双代会”学校工作报告解读之发展篇】

    期次:第1074期    阅读:509   

  优化结构,即: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优化学科结构。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高校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攻坚重心。高校办学的大环境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更多自主权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学校必须主动出击,自觉完成从事务执行者到办学主体的转变。提升治理能力是实现发展的内在需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之所以久攻不下,原因就在于好的理念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来保证,若不进行优化,改革很难再有实质性进展;同时,内部治理结构与其他改革间关系密切,彼此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学校机构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问题、激发师资队伍内部活力问题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等等,必须统筹推进,协调改革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重点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已经建立起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协调与监督,既要进一步明晰二者的边界及权责,又要有完备的程序加强对决策结果的监督。
  二要处理好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体系的关系。管理重心下移、从“校办院”到“院办校”是高校管理发展趋势,学校要在人、财、物上给学院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释放学院办学活力,鼓励学院根据自身实际凸显发展特色。学校将以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以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以监督检查为主要途径,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三要处理好内控建设与制度、管理、预防、风险防控、监督的关系。当前学校正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今后将逐步以规范经济和业务活动有序运行为主线,以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为导向,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制约措施,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同时,要将内部监督、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促进监督和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在内涵式发展理念引领的当下,高校设置学科专业不在多、全,而在特、强。学科专业的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双一流”建设及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无不以之为准则。我们一定要下决心、下大力气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鼓励优势学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同时,优化学科结构也是高校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选择。今后,高校将打破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录取将不分批次,而是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也就是说,原来同一所大学只有文科或理科的单一分数线,而现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组合,会有不同的分数线甚至相差很大。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失去了一本分数线的庇护,我们的一些弱势学科、弱势专业如何生存、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校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并将其纳入到“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来,使“双一流”平台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国际交流等集成功能的“高地”。同时还要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加减法”,要根据现有学科点动态调整办法以及将要制定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办法,并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为契机,调整现有的学科和专业。
  学院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立意一定要高,要把学科建设放在整个经济社会需求中进行战略思考,放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科学定位。其次,一定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应该成为学科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再次,一定要在有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学院的学科建设一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本科专业建设也要勇于“舍得”。总之,每个学院都要明确发展方向,真正形成特色和优势。最后,还要勇于创新,对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对特色学科专业采用特殊政策扶优扶强。
  优化资源配置,即:优化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优化办学条件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办学条件资源的优化要围绕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核心目标;体制机制设计上做到责权利对等;要确保对各要素的管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我们还要逐步实现资源配置模式在四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要由职能部门分散性分配机制向学校整体性系统性保障转变,重要资源的分配以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等形式来确保方案最优化。二是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宽条件保障途径,尽量减少冗余设施。三是要体现绩效的理念,在保障教学、科研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由需求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学校提供的无偿公共保障要逐步转向有偿性竞争保障,通过竞争,通过绩效评价,引导资源配置适当向效益产出更好的单位倾斜,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倾斜,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动力与活力。四是要以工程化思维去做好条件保障,优化管理服务程序,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关键是要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和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并转化为绩效考核结果,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既能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让每位教职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有成就感、获得感,这是学校实施绩效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学校刚刚印发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暂行办法》,以“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分类指导、动态调整”为基本思路,以建立人员精准化分类管理体系为目标,必将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高效使用和有序流动。尤其是文件首次将科研成果转化岗作为教师岗位类别之一,充分显示出学校在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政策导向性。
  学校进行绩效改革,就是要通过绩效加强过程管理,不断督促大家将中长期目标化为步步为营的扎实努力;就是要通过绩效挖掘工作中的问题,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不断提升;就是要通过绩效重新分配工资利益,让想干事的人有动力,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受奖励,让消极怠工、不干事的人有压力;就是要通过绩效促进教师自我激励,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效果,以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事业进步,以事业的进步促使教师更快地成长,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办学事业进步同步提升。
  优势互补,即:学校与企业发展优势互补以及两个校区发展优势互补。
  开放融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尤其石大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更要深度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未来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对国家和区域、行业创新体系中有多大的贡献。因此,每个学科和专业都要细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学会借力发展,与企业优势互补,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共同体。学校要继续巩固在这个方面的优势,深化合作,真正利用大平台承担一些大项目,产出一些大成果,并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政教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优势互补还应该包括北京校区和克拉玛依校区间的优势互补。“一校分两区”是从空间地域而言的,“两区属一校”是从办学统筹而言的。对于克拉玛依校区,我们将按照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本地石油、石化、金融、信息等产业优势,着力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力争将校区办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克拉玛依校区将坚持两个“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方案,即: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充分利用克拉玛依的人才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服务。对于两个校区的发展,要特别注重相互借力、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队伍的相互借力。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克拉玛依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强对两个校区的师资队伍统筹谋划、协调建设、差异化发展。二是平台的相互借力。两校区可以搭建研究领域有不同侧重的科研平台,从而实现互补发展。三是资源的相互借力。要充分利用校区不同的优质资源,加强校区间的教师互访、学生互派等举措,促进校区间师生互相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