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昔谈(二)

    期次:第1072期    阅读:1569   

□余世诚
石油的古用
我们的祖先,不仅很早就发现了石油、天然气,而且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历史也非常久远。
  汉朝时期,四川民众已用天然气煮盐,河北的百姓则用天然气煮饭。许多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四川人民就已克服了天然气易燃易爆的难题,认识到必须有空气的助燃,天然气才能燃烧。人们以这些认知为基础,发明了很多实用技术,广为开发火井,引出天然气作为能源。英国是1668年开始使用天然气的,号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实际已晚于中国一千多年。
  将石油作为燃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和《后汉书》。到了晋朝,石油已不只被用作燃料,还用作机械的润滑油。《博物志》称:用来“膏车及水碓缸(一种舂米用的器具)甚佳”。石油还被用到了军事上,唐朝宰相李吉甫(758—814年)写的《元和郡县志》记述了这样一个用石油抗敌的故事:
  在宣政年间,即公元578年,突厥族攻打长城西端嘉峪关下的古城酒泉,搭了云梯把古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在万分危急之际,人们急中生智,决定用本城盛产的“石脂水”(石油)破敌。守城军民,居高临下,将石脂水泼向攻城的突厥人,同时投下火种。油火相遇,顿时熊熊燃烧起来。突厥头目忙指挥兵士用水灭火。不料水遇油火火更旺,云梯被烧毁,许多人被烧死烧伤。最后,突厥人不得不狼狈退去,古城酒泉安然无恙。
  到了宋朝,石油用于军事上就更多了,人们已经会把原油提炼成“猛火油”、“火油”,制成“猛火油柜”、“火罐”,这实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燃烧弹”了。北宋时期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还详尽记述了配制“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的配方,配方中都有沥青。使用沥青是为了控制火药燃烧的速度,这个重大发明比外国要早近千年。直到20世纪,美英等国才使用了这种方法,来控制固体炸药燃烧速度。
  宋代以后,人们开始以石油为原料做蜡烛、做墨,用沥青修补陶瓷品。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述了石油的药用,治疗小儿惊风、箭伤和疥癣皮肤病。
  总之,我国古代对石油、天然气的利用是很广泛的。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石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那么,是谁给石油命名的呢?
石油命名小考
  在中国古书上,石油的名字有许多。
  《汉书》上说“高奴有洧水可燃”,这里只是记述了“洧水可燃”,还没有把可燃的石油与延水河支流的洧水分开,因而还没有给这种可燃的东西起一个特定的名字。西晋张华所撰的《博物志》,把这种可燃之物与水区分开来了,名之曰“肥”、“水肥”、“石漆”。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在记述玉门石油情况时,又给它起了个“石脂水”的名。其后,石油的名字更加繁多了:“泥油”、“石脑油”、“硫磺油”、“雄黄油”、“井油”、“火井油”等等。这些名字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石油的某些特征,但是,由于还不能准确表达出石油的基本特征,因而都没有广泛流传开来。一直沿用至今的“石油”这个名字,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给起的。
  1080年,沈括在陕北鹿延一带考察,发现当地老百姓用一种“颇似淳漆”的黑色液体当燃料,当即想到古书上记载的“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那么,这种“脂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沈括经考察发现,它“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和其他油类不同。据此,沈括命名它为“石油”。他在《梦溪笔谈》这本著作中,详细记述了他对石油的考察和命名过程。由于沈括的命名既贴切又科学,以后“石油”的名字便大行于天下。
  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些国家对石油的认识也相当早,但使用的名字相当混乱。有的称“流动”或“渗流”,有的还带有迷信色彩,称石油为“魔鬼的汗”、“普罗米修斯的血”,还有名之曰“发光的水”、“木乃”的,等等。据《英国百科全书》(1980年版)称:“石油(Petroleum)”这个词,是由希腊文的“岩石”和拉丁文的“油”组合构成的,“是德国矿物学家阿格里 科 拉(Agricola)在一篇论述石油的采收和炼制的文章里首先使用的。这篇论文发表于1556年。”我们国内也有些论著说是德国人“第一次使用了‘石油’一词”。很显然,这都是不确的。沈括把“石”与“油”联结组成了“石油”一词,也是有著作文献可据的,但提出的时间却要早于阿氏4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