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大舞台上追求跨越发展

    期次:第1078期    阅读:837   

  5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一带一路”已从三年多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倡议上升为今日的国际共识,在多个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势,也为推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依托学科特色、人才特色、科研特色以及多年服务石油石化企业海外战略的实践积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保证,加强科研合作,参与、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
  使命担当
大学,承担着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任务,是“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中国大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无疑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心提供了重要路径。
  石油是一种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为油而生、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领军高校,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石油石化工程领域,11个一级学科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更是蝉联第一;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分别有50%、70%和90%的学生学习的是与石油石化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方面,“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全部是油气领域的成果,其中21项是与企业联合攻关完成,校企合作论文蝉联全国高校榜首。
  这样的“出身”为石大打下了“国家使命”的深深烙印,在学校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为能源区域合作提供人才、技术服务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和确立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先发优势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因此开启了海外油气合作之路,截至目前已在4大洲30多个国家开展油气投资业务,在近50个国家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掌握专业知识、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作为石油石化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研发创新基地,为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企业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成为石大上下的共识。
  学校在新世纪之初确立了“特色化、国际化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着力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石油领军人才,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而助力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战略,也为学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先发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育英才
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明显进展,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
  国际化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立足国内,注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扩展到37个;开展了包括联合培养“双硕士”在内的研究生国际化项目,博士研究生在毕业时100%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
  ——设立了全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石油主干及优势学科专业挑选新近入校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全英文的授课方式及全英文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培养,毕业学生受到了国外高校和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青睐。
  ——开设了语言类特色班。自2011年起学校开设了英语演讲辩论特色班,并设立小语种特色班,开设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课程,通过两学年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小语种语言基础,广泛的小语种文化背景知识,成为能够运用小语种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积极培养符合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以石油企业海外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企业开展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满足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化订单班累计已达30个,为国际合作项目定向培养毕业生265人。
  ——为石油企业海外项目“订制”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石油人才。学校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设立了中俄联合培养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项目,选派187名学生赴俄罗斯等国家著名大学留学;实施双硕士项目,选派77名学生赴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留学。近年来,先后有600余名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
  不仅中国学生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国际化教育,学校还积极为资源型国家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成功实施了近40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培养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目前在读的留学生中有8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读和已毕业的学历留学生就超过了1000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多工作在油田一线,为当地油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积极开展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石油技术、管理、文化和语言类培训班180多期,涉及十几个沿线国家近3000人。就在不久前,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沙特阿拉伯等14个国家的47位外籍官员在石大参加了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战略研修班。学校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50个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联合科研攻关,教师和学生交流互换,研究生和本科生联合培养,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教育中心等。
  科技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瞄准世界石油科技前沿和生产实际需要,携手石油石化企业,将油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和集输等方面取得的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和中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集输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油气管道安全监测及预警技术”针对油气输送管道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因腐蚀、高压等作用容易造成管道破裂或穿孔等事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等问题,开发了油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在保障中亚天然气输气管道安全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输气管道分析与控制技术”针对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输气管道(乌国段)输气损耗问题,给出了管输损耗定位及管输损耗率的控制措施,输气损耗下降0.08%,每年创新经济效益5000万元。
  “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及应用”成果在哈萨克斯坦Marsel探区推广应用预测出一个资源潜力超过15000亿立方米的叠复连续型非常规大气田,增加天然气三级储量1500亿立方米。
  “复杂油气田钻井液新技术”被斯伦贝谢、格瑞克、亚美大陆等国际专业化公司引进,近三年在伊朗、伊拉克、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推广应用,使钻井液成本平均节省24.3%以上,三年间创直接经济效益高达3.25亿元。
  “中东中亚富油气区大型项目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在中东地区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及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有利目标勘探区的确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发现地质储量超过12亿吨。这一技术成果的主要完成人白国平教授说:“我深切地体会到,通过这种海外研究,我们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大大拓展了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国际视野。”
  新建校区
2015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
  克拉玛依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治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部署,克拉玛依确立了“立足西部、面向中亚,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总体战略目标。当许多高校选择在东部、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分校或者新校区的时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把自身的发展置于高等教育、整个国家的宏大背景和发展趋势中去考量,把建设克拉玛依校区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地区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西部教育优质资源发展的重要部署。
  2016年初,学校对校区的发展建设进行全面设计,强调校区要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建设成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程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与中亚地区进行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和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9月,克拉玛依校区首届近500名本科新生入学。今年校区将开始留学生的招生,2018年开始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并最终通过5~8年的建设,使克拉玛依校区办学规模达到全日制学生8000人左右。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克拉玛依校区代表团密集访问了塔吉克理工大学、塔吉克国立民族大学、巴基斯坦理工大学和巴基斯坦信息技术学院,全面推进留学生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教师互派和学生短期访学等校际合作关系。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借势而为、顺势而为。石大人相信,服务国家需求,就是在为自身发展开拓空间、赢得机会、争取支持、创造价值;也只有坚持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文/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