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以此文,献给为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辛苦付出的师生们!
深植朔漠匠造卓越
期次:第1079期
阅读:855
每到5月,平日安静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里都会涌动青春的气息,不要惊讶,石油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再次拉开了帷幕。
5月12日至14日,入围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总决赛的62组石油学子齐聚北京军都山下,打响了专业实力比拼的巅峰之战。
三天,活动内容精彩纷呈,不仅仅是184名选手参赛,还有来自全球800余名同行前来观摩比赛,其中还包括了近百名企业和高校的领导。大赛首次在多个平台开通了网络直播,活动总点击量超过万次。
本届大赛以“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工程优化设计”为主题,设置方案设计类(含综合组、单项组)及创新创业类(含创新组、创业组)两个类别的比赛。此次赛题原始数据都源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省(区),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考察学生的工程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赛场上,选手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默契的团队配合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给评委和所有与会嘉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大赛共评选卓越杯1组,一等奖20组,二等奖38组、三等奖150组、鼓励奖197组和成功参赛奖575组。领奖台上,参赛选手风华正茂;领奖台下,指导教师无比欣慰。在落下帷幕的那一刻,颁奖大会的现场,充满了欢呼、喜悦、泪水和拥抱。
深植朔漠 匠造卓越
命题是大赛的核心,高水平的命题直接决定了大赛的质量。前面六届大赛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油气藏类型,选题就是面对专家委员会命题组专家的第一难题。为了追求赛题的高水平,命题组专家充分调研,结合当前油气开发降本增效的行业主旋律,创造性地选用“一带一路”建设省(区)的数据。在拿到原始数据后,各位专家绞尽了脑汁,精益求精。不能简单,也不能太难太专;在限定区块内考察学生工程思维,但又得使设计的结果开放。一次次修正,一点点琢磨,经历无数次的打磨,最终才于3月3日当晚将完整的赛题呈现在大家面前。参与过命题的专家,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用匠心去打造赛题,只有题目出彩,选手方能卓越,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重在参与 贵在坚持
来自东北石油大学的指导教师曹广胜说:“从教师的角度,要注重新知识的获取,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题目前年是关于页岩气的,去年是关于海洋的,今年是关于碳酸盐岩的,涉及很多新的解决的东西。教师要想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身也要继续提高。从学生的角度讲,这项大赛与现场紧密结合,学生不管能否拿到成绩,或者能拿到什么成绩,都要参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参赛团队“绿洲”团队成员认为,他们通过大赛学习到很多知识,让他们终身受益。当初拿到赛题,他们不知如何下手,经过近一周的时间才确定了方案方向,彼时其他团队早就开始动手了。后来经过团队四人,数个不眠夜晚的努力付出,多次修缮,才赶在作品提交截止时间的前夜完成作品。而后分赛区评审的各位专家评委的点评让团队认识到作品的局限,又经历了数次大改,才得以站在总决赛的舞台现场。这个过程让他们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项目经验转化为厚厚的作品,这段经历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七年磨剑 剑指卓越
有这样一支评委队伍,历经了七届大赛的洗礼,同大赛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比赛,企业评委人数再创新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斯伦贝谢的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一位企业负责人戏称,大赛把周边的行业顶尖专家都集中了,可以叫“石油工业代表大会”了。
在大赛中,专家评委们聚在一起,也在思考和探讨着大赛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为提高卓越杯的技术含量,避免过于突出汇报技巧,建议提前将评委集中阅读作品1小时,再进行答辩,每组汇报15分钟,回答问题15分钟。这样评委可以全面评价选手的技术水平。”
“目前大赛作品有篇幅越来越长的趋势,这证明选手做了更多的工作,创新性更好,但另一方面可能抄书的现象也更为严重,干扰了评委的客观公正评选,建议对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进行知网查重。查重结果作为最后评选参考依据。”
“看一个作品是否完美,主要看数据逻辑是否完整,工艺逻辑是否合理。钻完井后就要提供一系列的数据给下一个环节,下一个环节一定是基于上一个环节的数据来的。通过这个大赛,学生对四个方向的知识都有了解,否则很难贯通。”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总决赛现场,活跃着这样一批身影,他们热情、阳光、认真、负责,在大赛的各个角落里,诠释着石工风采,这便是大赛的志愿者。
大赛活动千头万绪,需要动用大量人员参与赛事工作,以保障竞赛的圆满完成。此次大赛共招募了约200名的志愿者,他们身处各个岗位,如会务一组、会务二组、礼仪、接待组等等,细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志愿者非常负责,布置会场到深夜两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又准时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工作现场。同时志愿者非常热心,比赛期间,整个赛场和周边十步不离人,细心地为来自全国各个院校的师生、企业嘉宾作服务。一位专家评委说:“感谢你们的精心安排,志愿者很周到,你们的笑容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外联部部长辛晓霖说:“每个志愿者都很棒,尽职尽责做着自己的工作。外联岗位机动性较强,翠宫、中油大厦、主楼、第四教学楼,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支援。他们的奉献,让我看到了石工人‘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的精神面貌。赛后我们也受到了嘉宾的赞扬,付出获得认可,很值!”
会务一组志愿者马立勋说:“我的工作从周五就真正开始了,从物资的准备与搬运,到颁奖晚会的一遍遍彩排,还有会议室的整理布置,直到最后颁奖晚会的成功举办。曾工作到晚上十点半多才返回宿舍,也曾不到七点便按下闹钟出发。三天的忙碌与奔波,为了大赛的成功举办,为了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为其付出了许多汗水与心血,也感到过疲惫与繁琐,但我的内心是骄傲和自豪的。”
新闻报道组志愿者王天翊说:“我并不是大赛的主角,但我是忠实的记录者,同时,我也是一名成长的石油人。作为一名行走在各个活动、比赛现场的记者,我体会到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不易。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判断,找不同的角度拍摄。短短两天的大赛,校园学生记者们付出了忙碌的汗水!”
企业接待组志愿者严诗琪一直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很感谢志愿者小伙伴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企业接待组的志愿工作,感谢各个企业的负责人为他们传授找工作面试的经验,也感谢自己走出心墙,真诚地与人交流,收获了许多朋友。
国际接待组志愿者叶尔拉在志愿服务中不仅和其他志愿者们打成一片,还和来自乌克兰、墨西哥、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霸”们成为了好朋友。他说:“对参赛学生三天忙碌的安排和照顾,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口语,也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要冷静解决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场石油教育界最高规格的比赛,伴随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考验着学校的组织能力。
大赛启动之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全市交通管制,接待嘉宾面临着挑战,由于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工作方案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辛勤付出,接待工作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受到嘉宾的一致好评。
同时,此次大赛遇到了北京的强风,户外宣传品遭到严重破坏。尽管当天天气恶劣,一大早工作人员巡视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补充加固,将损失控制到最低。
最后,当颁奖大会响起“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那一刻,在场的工作人员热泪盈眶,整个大赛圆满结束,多日奋战的战友们相拥在一起……文/车阳王伟王宇航葛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