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杨·百岁杨

——为老校园中的两棵老树而作

    期次:第1080期    阅读:948   

  □余世诚
网载欧洲某国某树林有一奇特的景观,一辆自行车被一棵大树包裹进树身,然后又随着大树长到了离地数米的地方。据说这是1914年某个年轻人把自行车锁在了这棵小树上,随即应征入伍奔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九十八年后即2012年,他的后人发现了这辆自行车。有人借此评说,假设在中国,自行车肯定没有了,树也肯定早就没了。
  这也说得太绝对了吧。
  前些时老友范学兄电告,他在九间房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园内转悠,寻找当年在母校老校园学习生活的旧痕,寄托想念之情。经过数十年的变迁,许许多多旧时景物已荡然无存。忽然发现在原地质楼北侧一棵老杨树上,有一只高音喇叭,周围的树干把它团团包围住,好像已深深镶嵌进了树干之中。
  范兄在此景前驻足良久,感慨颇多。
  不知这只喇叭在这棵树上已经有多少年了。上世纪50年代,学校设有有线广播台,校园各处都架有这种喇叭,如果此高音喇叭是那时架起的,至今已60年了;如果是“文革”期间某个群众组织为“打派仗”架起的,也有半个世纪了。在城市里,这种高音喇叭早已淘汰,青年人多已不认识它,而这只“长”入树干的老物件,却引起了我们这些石大老人颇多酸甜苦辣的回忆。
  范兄的电话,勾起我很大的好奇心和怀旧心。不久,我也回到老校园去寻找那棵“喇叭杨”(这是我即兴给它的命名,以区分当年我们在校园种下的几百棵杨树)。和范兄一样,我给它拍了照,想了许多校史上的往事。
  令人更为激动的是,我还找到了老校址九间房村遗留下的那棵老杨树。据校友史乃立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查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绘制的《北京石油学院测绘图》显示,在工字楼东侧有一棵老杨树,它应是九间房村遗留下来的老树,差不多已有百岁的树龄了。我来到这里,发现它果然存在,并且至今仍气势不凡。这棵“百岁杨”(这又是我即兴给它的命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58年前,那时我正读大三,住工字楼北侧的三层,这棵树就在我们宿舍的窗外。可以说我们是在这棵“百岁杨”大树的荫佑下读完大学的。而今,当我环顾这棵老树时,心中不禁五味杂陈,情思如涌。
  这棵老树,曾守护过我们中国石油大学的发祥地九间房村,又看着我们学校的崛起和以后的曲折与再兴。在石大迁址之后,它默默伫立,就像是在守护着故土。这棵老树,躯干上伤疤累累,曾经捆绑着它的铁丝锈蚀了,被它撑断了,吞噬了,而它的根却越扎越深,干愈发高大,岁岁年年都长出新绿。这多么有象征意义呀!我们石油大学之花,在它的身旁盛开,又在它的身旁凋零,而今却开遍了燕山之麓、黄海之滨和“一带一路”,几十万石大学子的足迹已遍布全世界!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石大人不应忘记九间房,更要记住九间房村民种下并留给我们的这株百岁老树。60多年前,村民们将700亩农田交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建设者手中,这才有了我们的老校园,才有了我们的母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和育人都很不易,石大学子应知感恩,感恩母校,感恩脚下这片土地。祖国大地多有“汉柏”、“唐柳”古树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老北京石油学院校园里的“喇叭杨”、“百岁杨”,背后也有校史故事,有趣、有情也有意义。
  (2017年5月30日于京华七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