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需求瞄准科技前沿激发创新潜能

    期次:第1091期    阅读:820   



  在2015年1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我国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授张劲军是该科研成果五大创新点之一“易凝高黏原油输送技术”的主要贡献者。
  该科研成果使我国油气管道工业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国家工业体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1989年学校在昌平开始全面恢复办学时期,储运实验室的建设是从借来的四张实验桌、四把椅子起家的,第一批实验是把窗台当实验台来开展的。而现在储运实验室,已经发展到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1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
  储运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在该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学校整体科学研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开展的上、中、下游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达4000多项,解决了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推动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技术进步。例如,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立项中,学校作为项目责任单位承担了“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十二五”期间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个油气田获得现场试验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新增产值超过60亿元。学校参与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水表层导管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其成果为“海洋石油981”首钻成功打下了重要前提,为我国海洋石油深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始终秉持“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激发学校科技创新的潜能,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2012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4项,占23.5%。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励235项,其中石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19项,占50.6%。高水平论文持续增加,部分论文被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等收录。近十年,SCI、EI收录论文数量增长四倍多,SCI、EI、ISTP收录论文共计5390篇。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中国高校企业合作论文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授权发明专利632项,占授权专利总数1139项的55.5%;学校在2016年获得了六年一度的“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资质。理学院崔立山教授科研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石大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成果“一种兼具大弹性应变、低模量和高强度的相变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是石大原创科技成果首次入选该项评选活动。
  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成绩显著。2012年以来,学校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0余项、各种级别国家项目80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45项,批准497项,批准经费3.427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实现突破,纵向科研项目所占比例逐渐提高;新增“973”项目3项,使我校主持的“973”项目增加到10个;人文社科类基金项目显著增长,其中,国家社科基金6项,北京市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1项。2016年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黄中伟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基础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获批立项,成为我国地热能源开发领域第一个引智基地,使我校获准建设创新引智基地达到4个。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出成绩。2012年以来,学校新增2个国家级平台分室,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和23个国内外联合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平台达到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20个,涉及石油石化上中下游研究领域,基本实现了科研平台全学科覆盖。2016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
  学科交叉及新兴研究领域提前布局。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逐步获得共识,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和清洁化转型,学校在保持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突出优势的基础上,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快速推进了非常规天然气、深水勘探开发及装备、节能减排、煤化工、新材料、能源经济、能源战略、能源政治、能源舆情等方面的研究。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为了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出台或制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基础性科研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强化了对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较好地发挥了制度的激励作用和保障作用。
  未来几年,学校将积极适应国家能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行业的发展需求及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面向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及新兴研究领域,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提升学校在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