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让石大走向广阔舞台

    期次:第1091期    阅读:1060   



  在哈萨克斯坦克孜洛尔达州,坐落着中哈原油管道的末站,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PK项目上游板块就位于这里。从PK项目的油田采出的原油,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哈原油管道,经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出口到中国,进入新疆独山子石化,最终炼制出的汽油柴油进入了在中国道路上奔驰的车辆油箱中。中国石油大学2014届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翼飞作为上游板块的开发部高级主管,就在这里从事着油田开发管理工作,为“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动脉输送着“石大力量”。
  与PK项目结缘,源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集团赴俄联合培养项目。2012年从石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张翼飞就受中国石油全额资助参与赴俄联合培养项目,在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留学深造。2014年毕业回国加入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2015年被派往PK项目上游板块工作至今。
  “在俄学习让我有机会零距离学习了解俄罗斯这个有着悠久石油工业历史的能源大国在石油勘探、开发等方面积累下来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这些所学所得都让我现在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留学机会!”回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张翼飞总是抑制不住自己对母校的感激。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培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张翼飞开启自己迈出国门的人生步伐时,中国石油大学也正处于加快国际化步伐的进程中。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由原先的120余份增加到近300份,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国际科研合作、学术和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
  加快国际交流步伐,拓展国际交流领域,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学校紧密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围绕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与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国外石油高校、资源国石油公司等加强联系和沟通,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经历比例达100%。
  (一)建立校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培养符合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导向,立足国内,注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探索建立了以校内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培养符合石油企业海外业务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以石油企业海外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企业主要针对校内低年级本科生开展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满足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化订单班累计已达30个,为国际合作项目定向培养毕业生265人。
  设立了全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学校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石油主干及优势学科专业挑选新入校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全英文的授课方式及教材进行系统培养。自实施以来,已从最初3个项目发展到5个项目,完成全英语课程建设64门,共招收培养了78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受到了国外高校和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青睐,其中大部分学生被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录用,其余部分继续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赴国外高校留学深造。
  开设语言类特色班。自2011年起学校开设了英语演讲辩论特色班,并面向全校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研究生设立小语种特色班,开设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课程,通过两学年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小语种语言基础,广泛的小语种文化背景知识,成为能够运用小语种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国内外联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国际化人才,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学校联合石油石化企业和国外高校,通过校企校联合、校校联合等模式共同培养石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国际化石油人才。如学校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设立了中俄联合培养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项目,选派187名学生赴俄罗斯等国家著名大学留学;实施双硕士项目,选派77名学生赴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留学。新启动了国家公派赴俄罗斯项目及与中石油合作赴西班牙培养双硕士项目等。
  (三)积极为资源型国家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
  学校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以及苏丹、哈萨克斯坦、蒙古、越南等国内外石油企业、政府机构及部分国外高校合作,成功实施了近40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这些留学生毕业后为当地油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校留学生中,有346名留学生分别来自26个合作项目。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目前学校已举办石油技术、管理、文化和语言类培训班180多期,其中涉及十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3000人。
  加大海外智力引进力度,丰富教师海外经历,提升教师国际交流能力学校重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大力提升教师队伍在国际上的学术活跃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组织海外培训拓展干部国际视野,更新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技能。自2012年以来,学校共引进海外博士学历教师114名(全校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引进12名海外硕士和1名海外博士充实管理人员队伍。制定和实施了《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选派及管理补充规定》,扩充了教师出国研修的途径、加大了对教师出国研修的支持范围,支持100余名教师出国研修访问,外籍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学的专家学者人数明显增加,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开启专业国际认证,提升科研和学科国际化水平学校加大国际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自2012年以来共有19项国际合作项目立项,合同金额2600万元(相比“十一五”增长了一倍)。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分别与卡尔加里大学、莱斯大学、里约联邦大学建立了石油工程联合实验室、能源研究实验室、深水技术实验室。探索开展专业学位国际认证,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启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计划,扩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接受国际教育的比例。学生国际交流数量增长快,通过学校各类项目出国的学生以及短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2015年分别达614人次和451人次,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210%和450%,学生参与国际性学科竞赛获奖190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SCI、EI、ISTP收录论文共计6446篇。举办与协办国际会议30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教师数达19人。共有334个国际团组织共计1177人次来校访问交流。
  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优化来校留学生结构,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在校留学生的规模、层次、质量、效益逐步趋于平衡。目前共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663人,其中学历生合计541人,所占比例81.6%,留学研究生占在校学位留学生的比例达30.9%,位列国内高校前列。学校通过各类奖学金项目吸引优秀的外国学生来校学习、研修,目前有奖学金生109名。2017年3月软科发布的最新统计排名显示:学校的留学生比例排名全国29位,留学生比例为4.68%,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及提供国际化教育环境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不断在世界舞台上拓展办学空间,在哈萨克斯坦注册成立了办事处,与哈萨克斯坦克孜洛尔达大学签署了“联合教育中心”协议,联合开设汉语教学、开展2+2合作项目,与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签署了联合开办“汉语基础教学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