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理论

    期次:第1101期    阅读:712   

  □方凤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内大背景,其主要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一、经济新常态的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经济在发展不同阶段也会存在周期性的变化,但主要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发展阶段的转变,经济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是我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
  认识适应把握新常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识的升华和发展。由粗放高增长转向集约高效率,由更多注重数量到更加注重质量,由增加投资规模转向提升“周转”速度,由要素驱动转向增强高新技术驱动,新常态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各方面、各产业领域、各经济部门发展阶段转变的理性认知和正确判断。正确认识、适应和把握新常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经济增长要素变化要求必须转换增长动力。依据马克思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必须依靠提高质量和效率来化解成本上升的矛盾和动力不足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施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经济新常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只有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会有创新引领、绿色低碳、高端高质的产品供给消费者;只有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加快资本循环与周转,实现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的转换。
  三、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供求关系理论马克思认为,市场要求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市场需求,创新投融资方式,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上。
  新常态下,党中央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供给结构调整的主题词,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这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重心使之形成良性互动,使生产手段服从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求的生产目的,从而消除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供给障碍,真正协调好供给与需求关系,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四、经济新常态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宏观经济运行理论马克思认为,宏观调控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达到国民经济按比例平衡发展。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全面发展新阶段;是转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调控阶段;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确保向“新常态”顺利过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阶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总目标是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稳中求进”经济体系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体系总方向是对马克思宏观经济运行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加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提质增效、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要突破只专注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的传统框架,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宏观调控坚持既要利当前、更要惠长远的思路。
  综上所述,习近平经济新常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方式、结构、动力转变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要素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宏观运行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的影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