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大多个科研团队取得研究新成果
期次:第1103期
阅读:973
本报讯 近日,石大多个科研团队在原位电镜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研究、页岩气多组分竞争吸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在青年创新团队项目(C计划)支持下,化学工程学院李永峰教授研究团队在原位电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明了一种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中利用原位亚纳米操纵探针实现纳米陶瓷材料的焊接技术,题目为《Ceramic2nanowelding》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Nature2Commun2-ications2》上。该研究是化学工程学院和理学院材料系合作的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为李永峰教授,第一作者为理学院材料系张利强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第一完成单位,合作单位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和燕山大学。
陶瓷材料具有抗高温、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及低密度等优点,但一直以来限制其应用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一种有效的焊接方案,能将陶瓷材料在焊接后仍能保证材料原有的优秀性能。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焊接方案,不仅在ETEM中利用原位TEM-STM系统在亚纳米尺度上实现了精确焊接,还原位观测了焊接点处在用纳米操纵探针施加应力后的表现。
地球科学学院王贵文教授所带领的测井地质学研究团队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A2review2on2pore2structure2characteriz2-ation2in2tight2sand2stones》发表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Earth-Scienc2-e2Reviews》上。论文通讯作者为王贵文教授,第一作者为赖锦讲师,其余作者均为王贵文教授团队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综合表征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不同类型和尺度大小的孔喉组合特征是油气储层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该研究在阐明孔隙结构影响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核磁共振、氮气吸附和CT扫描的孔喉表征方法,并引入分形维数的方法来实现孔喉特征精细表征。在不同尺度大小孔喉体系特征表征、孔喉微观特征与宏观物性联系、二维及三维孔喉特征综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认识。
石油工程学院博士二年级研究生黄亮在页岩气多组分竞争吸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Effect2of2Organic2Typ2-e2and2Moisture2on2CO22/CH42Competitive2Adso2-rption2in2Kerogen2with2implications2for2CO22Sequestration2and2Enhanced2CH42Recovery》在国际能源领域著名学术期刊《Applied2Energy》上发表,论文指导教师是石油工程学院宁正福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石油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较低,在当前全球更加关注大气环境及碳排放的背景下,注二氧化碳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技术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该研究基于分子模拟手段,分析了页岩干酪根非均质纳米孔隙结构及其表面化学非均质性对甲烷和二氧化碳竞争吸附行为的影响规律,探究了水分在纳米孔隙网络中的动态分布特征,并剖析了水分影响多组分吸附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藏二氧化碳埋存提高甲烷采收率提供有效理论指导。(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