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文化”夯实“95后”大学生思想根基

    期次:第1104期    阅读:837   

  □舒寅辉(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推动者”、理想信念的“引航者”、健康成长的“培育者”。“95后”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趋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冲击的环境中,自身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效应”,其思想文化建设正受到问题与挑战的“侵蚀”,可以概括为“碎———容易迷失自我,娱乐主义至上”“脆———经不起挫折,耐不住‘寂寞’”“逆———偏离价值取向,失守道德底线”三个方面,因此,要以红色文化之“火”,燎当代大学生思想之“园”。
  以红色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课堂“零距离”传播
理论知识就如同大厦根基,缺少扎实的根基,就无法支撑上层“建筑”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一系列优秀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大学生心中的“根”上,种下这些带有历史烙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种子。我们应该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大力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论时代如何改变,都应该不断鼓励大学生为了建设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和斗志。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平台,通过课堂“零距离”地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自我提升有着正面直接的导向作用。大学开设的思政课是对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迪”式课程,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土的红色文化特质,开设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等,通过课堂直接传播红色文化精髓,直观阐述红色文化内涵,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论认知,激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热爱学习,引导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营造“红色”校园氛围,加强“行走的文化”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也是办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从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来改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切实贴合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也符合红色文化的传播思路。
  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理论来建设高等学校红色文化氛围,以学生的“行”将“红文化”的内涵“实体化”弘扬推广,以红色文化的“行”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感受和领悟。红色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精神,也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结合高等院校的特色。“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1)高校通过设计、组织和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例如开展学术讲座,邀请革命前辈、老红军等来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当下时政主基调,开展学术研讨或者文艺晚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在特定节日,比如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强大的“红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提高鉴别自我价值的能力。(2)积极开展以“建设文明校园,志愿服务社会”的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传递“红文化”的火炬,引导当代大学生把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切入点,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3)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红色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借助学校的教师资源,选派具有学术专、责任强、热情高的老师对学生红色社团的建设进行指导。在学校软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社团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文化活动的条件、场地等方面给予便利和支持,学生通过“社团生活”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从中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从而达到育人作用。
  发挥学生党员表率效应,拓宽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落实在行动上。根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6年 12月 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44.7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87万名。高校中,学生党员在各方面都更为突出,因此可以通过其先进性来传递红色文化正能量,通过自身对红色文化内涵的学习和深入的讨论研究,利用自身较强的号召作用,以少带多,由小扩大,逐渐增强红色文化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度。
  除了让学生党员带头以外,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弘扬红色文化新途径,探究新方法,打造符合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宣传平台,将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表现。应通过多种途径挖掘优质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等媒介搭建红色文化知识的共享平台;将先进的红色文化内涵以文字、影像、声音等形式通过互联网时时供大学生学习;通过将宏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云平台”“大数据库”等,方便大学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够随时接受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通过建立当下大学生中主流的移动社交应用“微平台”等新媒体方式传递红色文化知识,以最直接的方式弘扬红色文化,结合生动形象的事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红文化教育达到“1+1>2”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用红色文化夯实“95后”大学生思想根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各方努力的综合作用成果,各个高校,全体德育工作者只有上下一心,结合时代的特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资源,才能通过红色文化对“95后”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新世纪国家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