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

    期次:第1104期    阅读:756   



  □王艺超(化工学院)
我爷爷祖籍在山东,世代以做毛笔为生。上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及税负的增重,他18岁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他和其他人一样,推着车。不同的是,他的车上有一个精致的棕色小木箱,里面装着自己收藏的毛笔,和自己旧时的书法习作。当时路上有大雪,别人都是先收拾行李,而他是先收拾他的小木箱。最终他顺利到达黑龙江,在哈尔滨从一个小伙计干起,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毛笔店,雇佣了很多的人。
  爷爷店里的毛笔以“狼毫笔”为主,所谓“狼毫笔”,就是用黄鼠狼尾部的毛做笔头做成的毛笔。黄鼬毛做成的毛笔比一般毛笔质量好,价格也自然比一般毛笔贵。起初,这个毛笔店还能维持爷爷一家的生计。但是到了40年代,人们渐渐地都用钢笔写字,越来越少的人用毛笔。就算有人用毛笔写字,也很少买爷爷家的笔。他们都说这个山东爷们儿脾气太倔。
  我爷爷他有手艺人的倔脾气,毛笔值什么价就卖什么价,不会让步。爷爷他也有手艺人精益求精苛刻的要求。毛笔的笔杆必须是质量上乘的紫竹和方竹。毛笔的毛也必须是质量上等的黄鼬毛和羊毛。根据我父亲的回忆,他小时候看着爷爷一遍又一遍地在泥盆上梳理笔头的毛,每一个毛笔的笔尖都尖、齐、圆、健。爷爷看待一个毛笔不是从商人看待一个商品的角度去看,而是从一个手艺人看待自己作品的角度去看。
  就是这样的苛刻、固执、绝不让步,最后爷爷的毛笔店倒闭了。他变卖了家具、店面,甚至当了自己的财物给工人们工钱,却没舍得卖自家的笔墨纸砚。
  中国曾经有很多的手艺人,他们和爷爷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和标准。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他们不肯妥协,他们以苛刻的要求去完成每一件作品。他们追求品质,以一颗单纯的匠心,在漫长的时光中打磨精品。
  可是现在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工匠?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第一,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可是作为GDP全球第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百年企业却远远没有那么多。
  曾几何时,工匠是中国须臾不可离开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的生活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推崇的是“效率”,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这样看来,十年磨一剑的效率太低了。在当今的快节奏社会中有谁能等得起?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事在一天之内完成,我们生怕慢了一步被别人落下。我们越来越急,越来越浮躁。
  现今,浮躁已经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充斥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工商界对于投资的盲目狂热;文化界对于销量的过分关注;甚至连最需要用理性与沉稳的思考来做研究的学术界,也开始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的爱岗敬业呢?我们的脚踏实地呢?我们的标准和要求呢?
  此时此刻,我们怀念当初匠人们的固执与不懈追求完美的态度。怀念那一份匠心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匠心精神,是希望每个国人都能放慢自己的脚步,重新认清方向,坚持己见,不忘初心。择一事,终一生。对我们从事的工作报以精益求精、无限钻研和坚持到底的态度。我们不怕“小事大做”,与其做很多没有成效的事,不如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匠心精神。对于自己的工作,永不停歇,追求完美;对于自己的操守和原则,坚持自我,绝不让步;对于眼前的困难,死磕到底,不肯妥协。
  商人要有一颗匠心,来打造出高品质的商品去造福社会;作家要有一颗匠心,来创造出上乘的作品去净化灵魂;厨师要有一颗匠心,来淬炼出优质的美味去守护味蕾。学生更要有一颗匠心,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去面对学习,以死磕到底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以精益求精的标准去面对知识。愿每一位石油学子都能拾起匠心精神,以匠心筑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