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期次:第1106期    阅读:768   



  □申思远(地学院)
我记得我第一次为中华文化感到自信是在我13岁的时候。那一年,我随学校游学美国,其中一站就是美国最优秀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在我独自游览校园时,一位金发碧眼的小姐姐向我走了过来。我心里不停地嘀咕,不可能是冲我的吧,我也不认识她啊。但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小姐姐的眼神却越发坚定。没等我张嘴说话,小姐姐却用中文先开口了:“你好,请问你来自中国吗?”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她继续说:“我叫lisa,是中文系的学生,我想和你练练中文口语可以吗?”“啊,好。”于是,lisa小姐姐开始用略带生涩却格外认真的普通话为我介绍起校园,并不时问起我的家乡、我的祖国。她认为中华文化很吸引人,很有魅力,她想来到中国。我心里默默鼓励她:说得好!加油!好好学中文,你们都学好普通话将来我们就不用费劲学这难学的英文了。
  可惜,临到我考英语四级时这个梦想也没有实现。不过,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世界上确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将学习中文当成孩子未来成才的必修课。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的时候,特地带来了一段他5岁的小孙女阿拉贝拉穿着旗袍朗诵唐诗的视频。那熟练程度,比起中国小孩来说也是毫不逊色。
  回顾历史,古代中国文化的力量是威披四方的。且不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在明代,世界诸国也往来不绝,来中国朝贡面圣。中国也遵循礼节,会回赠些瓷器、丝绸、茶叶给来使带回去。没想到,因为中国的瓷器、丝绸实在是精美,竟引得很多国家一年数次来贡。更甚者,有些小国国王直接不管国家了,国君亲自率领使团来京意图亲眼一览中华之风采。其中,古渤尼国国王算是最倒霉的了,竟在来使途中水土不服一命呜呼,葬在了南京郊外。中华文化古之昌盛可见一斑。
  但中国文化不仅有强大的活力,还有诗一般的美感。例如我们都学过的《滕王阁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半句对应天人合一,古人在牛、斗二星紫气的指引下找到龙泉宝剑。而后半句讲的就是东汉末年陈蕃、徐樨两位满腹经纶却淡泊名利的名士,惺惺相惜,传出似高山流水的佳话。如此信息量,两句浓缩,细去琢磨,滋味无穷。此,谓之精深。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让即使完全不了解典故的人一读,也能体会到文字之美,谓之博大。
  除了博大精深,中华文字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载体。关于爱情我们便可以说,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而对于我,步入大四了,同窗们都已开始奔走于毕业后的前程,也不禁想在离别前和大家同唱一首“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当然,除了情绪的表达,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我的一位老师曾说,了解一个国家的文明,要先了解她的神话故事。我们的神话故事与西方的不同,灾难来临时,我们从不会闭上双眼,双手合十,恳求神明的救赎护佑。相反,我们射日,我们填海,我们搬山,我们治水。我们选择依靠自己的双手,缔造属于我们的文明土壤。
  五千年华夏悠悠,经历过千载辉煌,也承受了百年沧桑。然而无论兴盛与否,中华文化和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始终如基因一般始终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决定了我们无论何时都是流着中国血、说着中国话的中国人。
  其实想学中华文化很简单。现在,中国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设立了千余所孔子学院。我们中国石油大学也在2011年于厄瓜多尔设立了孔子学院,并且去年有20多个外国语学院的同学经过培训前往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汉字文化。
  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向复兴,我们用高度的自信向世界描绘“一带一路”的蓝图,与世界分享我们的智慧、方案和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我们大学生要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坚守住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传承文化精神,用我们青年学生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播我们无比美丽的中华文化,做这五千年华夏文化宝库的守护者、继承者和传承人。
  别忘了,只有我们,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