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大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建设

    期次:第1107期    阅读:7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同样面临着新矛盾,集中表现为学生群体间学业发展、心理发展、就业发展、家庭环境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学生个体要素间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学生群体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学生群体在学业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不同课程对不同思维的要求有明显区别,不同学生擅长的领域和可迁移能力不尽相同,导致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成绩分化现象明显,造成部分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障碍。另一方面,部分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根据学生原有成绩为学生“定性”的情况,假性定性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真性定性,使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转向失衡。
  学生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情况与多个因素相关。不同个体间经历不同、受到外界影响的程度不同,个体间成熟度、适应性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机制多处于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咨询治疗的阶段,前期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知识体系的架构。
  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学生群体间因为主观想法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就业发展也存在明显分化。个人能力强、就业目标灵活、就业意识积极的学生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面临“选择困难”。而个人能力较弱、就业目标苛刻、就业意识淡薄的学生面临“无业可就”的尴尬现象。
  学生群体在家庭环境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些特殊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自卑问题、单亲或双亲离世学生群体的人格缺陷问题、家庭教育薄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问题等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个体要素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学生个体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失衡,也成为了限制高校全方位发展或转型、培育综合能力强的学科交叉型人才的主要障碍。
  学生个体在能力结构上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专门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同时学生个体在能力水平和能力表现上也存在着差异。除了考虑学生本身的性格以及前期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和再认识在能力结构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自我能力的不断正确认识下,学生的能力结构才会逐步趋于平衡,能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个体在素质结构上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专业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并且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自主性强、追求个性化,这就在自身的素质结构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头大”的现象,即只注重单一素质发展而造成的素质结构严重畸形。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举措高校通过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精准发力的人才培养途径、坚持责任担当的人才培养态度有效举措,有利于逐步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能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逐步削弱同学之间在学业、就业、心理等重点领域的差异,实现同步发展,共同进步。与此同时,要重视每个学生综合能力不同要素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要素发展的不充分成为个体发展中的短板,影响其未来发展。
  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交锋、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市场经济背景下逐利思想的侵蚀等多重外在因素影响下,要把“德性”教育放在中心地位,用德育统领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完整人格。
  要坚持精准发力的人才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发展辅导等相应举措,精准发力为学生量身定制绿色成长方案以解决发展矛盾,如设置学业辅导员,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推动家访工作有序开展,形成“深入了解-寻求解决-科学引导”的三步走的家访战略。
  要坚持责任担当的人才培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教育事业是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联系着中国的千家万户,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学生政治意识,要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自信,要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周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