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石油学院 自创建之初就开始 了科研工作。1956 年1 月,党中央发 出了“向现代科学 进军”的号召,广大 师生热烈响应,迅 速掀起了向科学进 军的热潮,有140 多名教师陆续开展 了科研工作,700 多 名学生参加了100 多个科学小组活 动。图为科研小组 在工作。

学校对国 家级、省部级 重点实验室给 予了强有力政 策支持和技术 指导。2007 年 获得批准的油 气资源与探测 国家重点实验 室,近年来引 进和自行研制 了诸多大型仪 器设备,累计 投资 6000 多 万元。
□本报记者 文永红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总结概括我校55年来的科研工作,“厚积薄发,开物成务”这八个字再恰当不过。55年来,伴随着学校的前进,我校科研工作也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我校科研工作虽然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矢志不渝,始终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国家建设尤其是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校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服务国家石油石化工业重大战略需求在55年的科研工作历程中,服务国家石油石化工业重大战略需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不变主题。
2000年之前,我校的科研工作直接面向石油石化工业,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也来源于行业支持,并以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型国家战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石油石化企业的科技强企战略、海外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促使学校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未来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
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没有创新,就难有作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因此,科技创新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学校上水平、创一流的重要机遇。党委认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认为,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尤其是涉及能源的战略方向,找准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特别是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家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专项中有发言权的战略科学家;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提炼出若干个既代表了学校科研发展水平,又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衔接的重点研究方向。
1989年,“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两轮评估,运行良好;2007年,“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科技部的批准。目前,我校已建成5个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正在启动,这是实力和基础,学校选择科研工作突破的方向和重点必须依据于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建成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国家大型实验室,使学校的科研成为整个国家油气资源行业的依托”,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其发展战略浓缩在六个“大”字上,即瞄准大需求,构建大平台,汇聚大队伍,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55年来,学校历任领导班子都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以强调,并将其不断发展完善为学校的办学战略之一。
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初期,就坚持面向石油工业办学,承载起培养石油工业急需的技术人才、解决石油工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重大使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紧密融为一体,“科研要面向生产,科研必须同生产相结合”成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20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建设,先后参加了大庆油田会战、胜利油田会战、川中油田会战等,这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1989年厂校合作董事会成立,1991年又成立厂校合作委员会,“产学研”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联合签订协议组建石油大学理事会,实行企业集团联合办学体制;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后,学校仍然坚持面向石油石化工业,不断密切与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加强了学校与石油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给学校带来了巨大成就,集中体现在:促进了学校石油石化主干专业的持续发展,已建成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5个石油主干品牌专业;通过“订单式”、国际合作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了石油石化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通过积极参加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转化相关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为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关键理论和关键技术。“十五”以来,我校在石油勘探、开发、化工等领域,与企业联合完成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获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近10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实验基地等方式,真正实现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发展办学思路。
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新潜力,已成为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性措施。我校第九次党代会在总结办学经验时,明确提出,“产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为学校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政策导向机制等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重大任务。
不断探索创新科研工作新模式要实现学校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还必须依靠学科平台、实验基地、创新团队的建设,这是科学研究能否取得快速突破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校在昌平建校后相当长的时期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实验室建设步伐较快,但也形成了实验室资源比较分散的局面,不仅不利于管理,而且也与现代科研工作的理念相违背。对此,2000年以来,学校按照大集中小自由的指导思想,初步整合了校级科研实验室,对以前使用得比较分散的实验室资源实行集中共享,对外开放,收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了包括多相流与流变学科研实验平台,分析测试科研实验平台等17个试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基地(平台)三级实验平台。目前,我校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校级重点实验平台17个。
团队协作是当前科技工作发展的趋势。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措施,如优先推荐创新团队成员申报国家和教育部的各种人才资助计划,申报国家和教育部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进入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业绩不进行单个考核,而只对团队实行目标考核。同时,注重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等,目前学校已拥有油气井工程研究团队、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团队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要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没有大项目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近300项;全部参加了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关的所有国家“973”项目,其中作为主持单位的共4项;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级别“863”项目20多项;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25项左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05年,我校科研事业获得重大突破,当年一举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而这一数字从1999年至2002年都是零。2006年、2007年学校又分别获得3项、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新世纪我校科研工作的突飞猛进是几代石大人长期积累、默默耕耘的结果。面向未来,我们会依然快步前行,因为前面还有更高更险的科学高峰等着我们去攀登,我们相信,在那里将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