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爆满,越学越嗨!

这个200多人的大课堂有啥奥秘?

    期次:第7期    阅读:928   

  编者按: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使在各类网络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课堂教学依旧以它独特的魅力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讲好课程、教好知识、启发思维,让学生真正学到本领,这其中又有哪些奥秘?本报开设“名师名课”专栏,通过深度报道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真实反映课堂教学现场实况,展示石大教师教书育人风采。
  新学期刚开始,有个“异常”现象引起了第二教学楼安保小伙子的注意———学生三三两两地往能容纳近300人的101阶梯大教室搬椅子。原来是很多学生“自备”椅子去“蹭”郭绍辉老师的“高等仪器分析”课程。
  距离上课还有15分钟,教室里已经坐得满满登登,像“明星”开粉丝见面会般火热。环境工程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杨欣直言:“新学期以来,每到周三,即使早上没课也不敢睡懒觉,要不然抢不到好座位”。到底谁的课?为啥这么火?不如让我们走进课堂,好好了解一番。
  这是理学院郭绍辉教授主讲的“高等仪器分析”课程,是石大开设的一门研究生学位课程。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是化学、化工、环境类研究生论文实验阶段必须借助的基本分析手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有机质谱及核磁共振等。
  当“抽象概念”
  碰到“魔力”老师“铃铃铃”,上课铃响了,这节课要学习有机质谱。课前,环境工程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晋就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但课本里很多概念很抽象,他还是云里雾里的。于是他早早来到教室,坐等郭老师“指点迷津”。
  “有机质谱分析是什么意思呢?”郭老师问道,同学们迅速整理思路搜索线索,试图解释这个概念。郭老师说:“假设现在我手里有一个黑箱子,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花瓶,但黑箱子只有一个很小的孔,东西取不出来、也摸不着,你怎么办?”
  片刻安静后,有学生怯怯地小声说:“要不要把花瓶打碎拿出来?”郭老师又问:“你把花瓶拿出来之后怎么做?”学生脱口而出:“再粘回去。”这惹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了出来。
  “方法是简单粗暴了点,但是非常管用。我们把东西打碎,从小孔中取出碎片,再在外面拼接还原,这形象解释了质谱分析中有机化合物在离子源中被高能电子束轰击后形成分子离子以及各种碎片离子,然后通过质量分析器对各种离子进行质量分析,还原出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质谱分析原理。”李晋不自主地跟着郭老师的解释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质谱分析的概念被郭老师这样解释过后,仿佛从“抽象的科学”神坛一下落到了人间,“接了地气儿”。学生眼里的郭老师就是有这种化抽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被教学耽误的设计师”
  郭老师讲课不仅擅长化抽象为形象,还擅长精雕细琢,将乏味修饰得“美味”,给枯燥的理工课程增添色彩和亮点。就拿他的多媒体课件来说,可以说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概念中的重点与非重点、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产物、谱图中的不同特征峰……这些都被郭老师一一“装饰”一番,“颜色”搭配考究、条目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戏称郭老师是“被教学耽误的设计师”。
  郭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有美丽的皮囊,更有深刻的内涵。课上讲到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方程式就会像手写板书时一样,一个一个化合物、箭头、反应结果逐一有序地跳出,这些精心设置的动画,节奏合理、吸引力强。理学院2017级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怡说:“这样设计,让我们能够很好地跟上老师的思路,既发挥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又继承了传统手写板书的独特作用。”
  教学三十六计“高效”为上“高等仪器分析”课程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掌握重点内容?精巧的多媒体课件,还要搭配科学的教学方法。打仗尚需孙子兵法,郭老师教学也自有好方法。
  例如,课上讲到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谱图里峰很多,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各种官能团对应的峰位置?讲课中但凡涉及谱图,郭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从高波处往低波处快速读取特征峰,反复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郭老师的讲解、搭配PPT不断变换的特征峰位置和颜色,这个过程只要短短几秒钟,耗时短、不拖延课堂进度却效果显著。学生杨欣说:“课上,我们会复述很多遍谱图特征,会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思路从 3600波数向下,3300、3000、2820、2720……和老师一起分析,我们越数越顺,越上越兴奋。”可以说这样的记忆训练对上课的学生来说或许比艾宾浩斯记忆法更高效实用,事实也证明,在历年考试中学生们很少在这些知识点方面出现错误。
  “峰”言“峰”语要入脑入心郭老师一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谱图的峰是会说话的”,每个峰位置的移动和峰形的变化都是在向我们提供有关的结构信息,也有多种“影响因素”。郭老师说:“研究生阶段,学习‘影响因素’就不只是掌握概念,而是要把所学概念转化为今后科学研究中的辅助分析手段和工具”。对此,郭老师举了个例子:溶剂的极性会影响具有酮式与烯醇式互变异构体结构的紫外光谱吸收峰强度与峰位置,那么当对着一张紫外光谱图,判断该化合物中是否存在酮式与烯醇式互变异构体结构时,只要在原来的样品中滴加少量酸,再做一次光谱实验,看看这些峰的位置和强度变了没有,这样上课时所记的“影响因素”就成为了结构鉴定手段。他善于利用大量典型实例给同学们讲解,有自己专门搜集整理的“文献库谱图”,里面都是他的“利器”。学生杨欣说:“从前看高峰、低峰,思考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脑子里有根‘断了的弦’被接上了,课下我还会自己找文献里的谱图分析一下,从中寻找成就感和小乐趣。”
  郭老师说:“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要求同学们掌握我所讲的内容,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不同分析仪器具有不同的特点、获得的结构信息也不同,各种分析仪器所获得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但不能相互取代。将来同学们自己能够根据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构信息,独立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并提出实验要求,把知识真正应用起来。”
  大课堂里有许多“小心思”
  郭绍辉老师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职,长期从事石油化学、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中国石油大学品牌课教师之一。
  教学方面的成果,源自郭老师对学生的时刻关注和对课程的充分准备。“高等仪器分析”课有来自5个不同学院的学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等,也有少量来旁听的本科生。备课的时候,郭老师会拿出自己标注的“彩色名单”和“课程记录表”,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人数虽多,却有“小班授课”的效果。课上,学生的一皱眉、一动眼、一下笔他都看在眼里,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时调整讲课节奏。课下给学生答疑,评审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他都会关注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犯错,讲课的时候着重讲解。课后,每张多媒体课件的备注栏里,郭老师都会记录课是怎么讲的、学生有哪些问题,他做各种准备希望“知己知彼”,希望能让学生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课件里的每一处精心设计、课前的每一次认真准备、课上的每一次生动讲解、课后的每一次总结完善,点点滴滴的心思、厚厚重重的积累才成就了一门学生喜爱的好课。
  教书“匠”的“活水”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教学的匠心源于时时心系教学、心念学生。“高等仪器分析”课从1993年开课,到现在已经连续25年了,进入花甲之年的郭绍辉老师深情地说:“从最早的手写板书到胶片,再到现在的多媒体,虽然这个课程讲了20多年了,但我还是会仔细备课。没有什么所图,学生专注认真的学习和努力是给我最好的回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门学生称赞、堂堂爆满的课程,始于学生的勤奋好学,成于教师精彩的讲授,更源于教师一直坚守的教学初心、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的话说:“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文/华南图/母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