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双代会”一次会议学校工作报告解读之成就篇】

扭住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事业跨越式发展年年有大事岁岁传喜报师生更多获得感

    期次:第8期    阅读:847   

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生源质量持续向好。理工科、文科平均高出重点线的分数分别从2012年的66.6分、35.8分提高到2017年的73.5分、57.2分,五年间文科录取平均分高出重点线的增幅达60%。在校生规模趋于稳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提升至44%。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为抓手,在队伍、教材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8名教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新增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部。学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在高校设立的第9家留学预备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学校获评“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五年来在国际、国内各种学科竞赛中共获奖3515项。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工作获得评估组的充分肯定。
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扎实推进。2017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形成了“2+1+X”油气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规划,相关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
  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持续实施学科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累计投资1.24亿元,资助项目18个。五年间,新增7个学位授权点。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覆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经济学、文学等8个门类,形成了覆盖面宽、学科布局和层次较为合理的学科结构。
  学科评估成绩优异。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学科获评A+,A+学科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22位(并列),11个一级学科中有6个学科排名进入前10位。
三、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了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体系。截至2017年12月,共有教职工146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提高到78.9%;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156人,占教师总数的16.3%。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五年来,新增两院院士2名,国外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3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新增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1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3名教师入选“万人计划”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教师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7名教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综合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
  高水平科研成果再创佳绩。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五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8项,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励258项。在世界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取得突破。SCIE、EI、CPCI收录论文共计7872篇次。授权发明专利914项。《石油科学》杂志进入Q1区;《石油科学》和《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入选“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2%)。
  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显著增长。五年来,学校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63项、各种类别国家项目768项,人均科研经费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项,批准经费约3亿元。新增“973”项目2项。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8项。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国家级平台达到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20个,涵盖石油石化上中下游研究领域。2016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
五、坚持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交流全方位推进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新机制,2014年教育部与五大能源集团签署协议共建石大。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和科研机构新签合作协议20余份;与企业共建海洋能源联合研究院、北京工程师学院、天津工程师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学校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校校企合作论文排行榜中蝉联第一,所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中有17项是与企业联合攻关。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五年来,与美、法、英、加等国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300余份,共有313个团组1252人次来访交流。国际科研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2012年以来,共有19项国际合作项目立项,合同金额2600万元。与卡尔加里大学、莱斯大学、里约联邦大学分别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健全。五年来,校企联合培养的国际化订单班累计达30个,为国际合作项目定向培养毕业生近300人;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增加到27个,累计派出学生200余人;成功实施近40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资源型国家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700余人。境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
六、推进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形成两地办学新格局
  克拉玛依校区坚持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共建的办学模式,坚持与北京校本部互补借力并差异化发展,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自2015年获批以来,学校已初步形成“一校两区 两区一校”的办学新格局。校区目前有在校生1174人,教职工163人。校区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已与6个国家的9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者合作备忘录,与美国塔尔萨大学共建的中石大-美国塔尔萨大学“联合科学与文化中心”挂牌成立。
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综合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办学空间大大拓展,校园环境持续改善。五年间,学校顺利完成了第四教学楼、主楼等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购置启用了东校园,校本部新增校园土地面积227.1亩。
  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设施显著改善。实现了无线网络在校园办公教学区域的全覆盖;网络出口带宽提升至7.1G;初步建成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体系。图书馆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馆藏纸质图书达119.5万册,馆藏中文数据库32种,外文数据库53种,基本覆盖了所有学科专业。
八、扎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章程》获教育部核准实施;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获教育部批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校内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持续推进学院机构调整,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合并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与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与成人远程教育学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提升了管理效能。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改革机构设置。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内控建设。
九、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供坚实思想政治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五年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证。2017年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完成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完成北京高校《基本标准》集中检查。以落实巡视整改为契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实施“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为抓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聚焦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任务清单,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振兴计划。学校多次获评首都文明单位称号,2项成果获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干部选任工作机制,落实选人用人主体责任。累计提拔处级干部89人次、轮岗交流28人次;提拔科级干部67人次、轮岗交流2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