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期次:第815期
阅读:1701
□刘春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德”,就是品德修养,是一个人内在思想在外在行为中的表现。大学教育的终级目标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即传道、授业、解惑,在教授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成才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的人,实现“大学者,由科学而达至修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次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各种传统与现实思想不断进行交锋,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许多影响。
正如中央16号文件所阐述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问题:令教室桌椅“蒙垢”的“课桌文化”,课堂上吃东西、打瞌睡以及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食堂里的拥挤无序及浪费,自习室中不顾及旁人的喧哗,等等等等,都让人不安,让人忧虑。
当代青年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寄托了民族复兴希望的一代。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决不能有了智商却少了智慧,有了知识却忽视了修养,有了欲望无视了理想,有了目标却淡薄了信仰。只有信仰坚定才不会走错路、走枉路;只有志存高远,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目标;只有品德修养良好才能谈及真正的爱国,为祖国的强大不息进取。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夕之功,道德修养的提高更不能一蹴而就。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在四年的学习中,不断历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先做人再做事,以德为先,明是非、知荣辱,文明守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友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