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期次:第1121/1122期
阅读:2029
【编者按】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获评A+,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评A-,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学科排名进入前10位。石大A+学科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22位(并列)。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围绕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的钻探、开采及储运而实施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工程,包括钻井、完井、油气藏、油气生产与储运等主要工程环节,是油气勘探开发不可或缺的基本业务。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点,是1953年学校成立时就设立的石油主干学科专业之一。学科点下设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及油气储运工程3个二级学科,从“九五”开始均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对象。学科点2006年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行列;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置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被评定为部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评估确认,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进行重大科技研究、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基地之一。
目前学科点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与其他学科共有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学科点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相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既开展科研合作,又联合培养人才,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学科点形成了复杂油气井力学与控制工程、井筒多相流理论与控压技术、油气藏渗流理论与开发技术、油田化学与提高采收率技术、油气管道输送与储存储备技术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既凝练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基本内涵,也体现了学校在该领域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点按研究方向汇聚队伍、构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科点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将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国际合作等有机结合。除了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以外,学科点还积极参与学校有关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和多元化协同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8.29%。
在国际化方面,学科点邀请国外相关大学的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全英文授课,同时选派博士生到国外相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为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选派研究生赴俄罗斯、阿联酋、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定向培养;招收境外学生;派往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中国籍博士生联合培养。学科点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曾获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作风,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素养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通晓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论与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数理分析、科学实验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探索,运用计算机、实验条件及现场信息资料等综合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或进行系统工程优化设计,能在本学科前沿或专门技术中产出创造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掌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各专业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某一研究方向上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所创新;具有较强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具备独立从事该学科研究工作和解决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
学科点承担了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100多项,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省部级和油气田企业的相关科技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在复杂油气井工程、低品位油藏高效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及西部石油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发表期刊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70多件,有多项专利技术得以有效转化或成功应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包含对学生基础理论、实践操作、独立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方面,博士和硕士均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必修环节、专业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相对应,设置合理规范。
开设博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研究生课程主要由教授、副教授开设,也有部分在自己研究领域表现十分出色的讲师开设,除了部分博士课程几乎所有课程每学年开设。
从2009年开设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2015年开设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班。依托学科石油石化特色和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英语和经济管理、国际化经营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
构建了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支持研究生教师实施学校层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积极申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平均每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项目立项6项。
学科点坚持面向国家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以“为石油工业输送优秀人才”为使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表示满意。为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学位点着力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并出台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边远地区基层就业。
学科点教师通过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等职,在本学科领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参加了系列咨询与评议活动,牵头编制了全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简介及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学科点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并与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企业进行协同攻关,取得了丰硕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与引领作用。
学科点历来注重校企结合,在复杂油气井钻完井、低品位油藏高效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及西部战略通道多品种原油管道输送等重大工程中,结合各类科技项目的有效实施,为石油企业提供了诸多新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工业化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纲领,深刻认识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赋予学位点的新使命。未来五年,突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战略需求在学位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在石油工程领域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对优势方向的补充作用,追求卓越;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机遇,科研与育人相结合,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基本实现石油与天然气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