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发展目标,以国内外油气地质资源领域科学及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国际学科前沿和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发展和完善适用于我国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理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勘探技术,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技术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为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化石能源相关地质学科的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能源地质学和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并对其中某个学科有学术造诣,具有知识创新和发展潜力;具备以学术为志向的品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作风;忠诚于学术,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具有先进的国际视野,善于发现和提出学科前沿性问题或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具有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化石能源相关地质学科的复合型和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地质专业知识,得到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训练,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有关仪器设备,并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具有承担油气地质或地球物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经过多年发展,学科点形成了稳定的具有明显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特色的5个培养方向,包括含油气盆地分析及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及油气地球物理测井。
学科点汇聚了国内高校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的主要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
2012年~2016年期间,学科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课题或专题3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或专题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20余项等,科研经费达7亿元。
近5年学科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三等奖40项;在石油地质和勘探地球物理等领域的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居国际同行前列,成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基地。
近5年学科点共接待来访的外国政府组织、跨国石油公司和学术机构代表团40余个;邀请国外15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近30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的师生超过800人次,有近200名师生在国际会议上作重要报告;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相关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研合作、师生互访、实验室测试和讲座会议等学术交流。
课程设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选修课、全英文课程等,对课程性质、学分与学时做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方向核心课程均采用多媒体讲授,应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编写了油矿地质学习题与实训、地震勘探应用软件基础教程、天然气地质学、海外油气项目价值评估原理和方法、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方法与实例、油气储层地质学、普通物探教程等方面教材。
教学评价:执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院系领导听课、学校研究生督导组专家听课等综合课程质量评价办法,并启用了教学督导制度与网上教学评价制度,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奖惩。
教学成果:多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等不同层次奖励,20多项成果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校内实验平台: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油气地质领域研究生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典型野外地质特征实践教学、实体岩心和数字岩心库系统实践教学、地质分析测试实践教学、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应用和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应用等,实现了把野外地质剖面、油田岩心库和油田工作站搬到学校实验室。
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石油石化企业或科研院所组建4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充分体现专业性、工程性,为学生打造“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的环境。
系列大赛:研究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APG-IBA全国竞赛、SEG全球挑战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等赛事,学生参与率超过30%。
学术训练效果:近5年,在校研究生6人获得AAPG全球助研金资助,且多为国内或亚洲唯一;连续5年均有学生获得地球科学领域为学生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近5年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为98.05%,博士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为97.57%。
2014年~2015年,学科点面向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各单位对学科点毕业生工作的基本情况给予较高评价。统计表明,学科点毕业生80%左右在各单位的职业素养方面表现很好。用人单位反馈,学科点培养的毕业生整体质量很高。
学科点已建设成为具有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围绕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凝练出具有鲜明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特色的研究方向;严格的培养过程、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标准的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充足经费,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充足保障;建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为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立了国际化和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
本学科以服务行业和社会为己任,长期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石油企业油气勘探开发;为国内外石油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举办会议与创办期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课程助教制度———包括探讨助教是否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如何达到更好的助教效果、助教具体内容、助教报酬与考核等。
进一步创新研究生淘汰机制———包括根据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年度考核结果、中期考核与论文答辩结果,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
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中导师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完善学校与学院专业职称晋升机制,采用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逐步改善导师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以及师生学术活跃度———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科研技术水平;改进教师考核办法,以标志性学术成果代替论文篇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指导下,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性课题,帮助他们产出创新性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高级别人才项目,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
“开源节流”吸引优质生源———包括组织夏令营、走访相关院校进行招生宣讲、提高研究生助学金等,吸引专业对口的优质博士生、硕士生来中国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点攻读学位等。
(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6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期次:第1121/1122期
阅读: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