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日,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揭晓,15位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石大地球科学学院庞雄奇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庞雄奇,1961年生,湖北崇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庞雄奇长期从事油气成藏研究,创立了油气门限控藏理论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重大成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出版《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等专著23部,发表论文3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和应用软件10套。
赤心热诚,好之乐之庞雄奇常说,怎样选择自己的专业?要选自身热爱的、可实现价值的和对社会有贡献的。对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敬业奉献、兢兢业业30余载,无疑是至诚热爱的。
这份热爱源于他从小对自然和地质的耳濡目染和探索。庞雄奇的故乡在湖北省崇阳县港口乡洞泉村,此地临近武汉市并盛产各类矿产。他小时候就常看到有地质学者背着包,拿着榔头、放大镜来到自家门口的实习基地搞测量、做研究。心怀对广阔自然的好奇、对大千世界的憧憬、对科学研究的崇敬之心,只要地质学者们一来,年少的庞雄奇就追随着他们漫山遍野跑,更因此有了长大后从事地质工作的梦想。
童年的理想并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停滞,这份热诚一直未曾消弭。1978年庞雄奇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江汉石油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武汉水利工程学院,专业则是“清一色”与地质勘探相关。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自此,真正踏上了他的油气地质教学科研之路,成为了一名为祖国寻找油气的“行者”。
学习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件辛苦的事情,然而庞雄奇却始终觉得读书学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怀揣梦想,一辈子都在干着自己喜爱的工作,还有比这更幸福更快乐的事情吗?”他上大学时,描述地质工作者很写实的一句话就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也有人对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嗤之以鼻,“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逃难的,走近一看是个搞勘探的”。由于地质工作环境艰苦,学校的学习设备也很简陋,当年班上许多同学萌生了转专业甚至退学的念头。但不论旁人是怎么想怎么看的,庞雄奇认准了自己的选择就义无反顾。他觉得:
“工作学习再苦再累对于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他不止一次跟他的学生回忆起,上大学时他和同班同学兼好友黎茂稳(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常针对地质专业知识互相提问回答,并规定谁能有理有据说服对方,或者提出问题难倒对方,则可以得到一定奖励;反之另一人则要受到惩罚。两人常因为一个问题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为解决了某个难题取得了进步,激动得夜不能寐。
因为热爱,所以虔诚;因为虔诚,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快乐。心向往之,乐此不疲!
匠心独运,务实求真倾注了时间和心血,累积出的必然是硕果芳香。多年来,庞雄奇潜心笃志投入到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学习与研究中,用一颗纯粹的匠心,脚踏实地求实求真又大胆突破创新。他最突出的创新成果是提出了“油气门限控藏理论”,这一理论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找油气的方法,已在国内外26个盆地和探区得到应用。
这项研究开始于在大庆石油学院攻读硕士期间。庞雄奇作为学生跟着导师为油田公司做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他们花费三年时间辛苦测算出来的结果,相关领导和专家并不相信;后来,他们只好依据油田领导和专家们的经验结果,修改油气运聚系数,改动了原来自己预测的结果。人为主观因素对资源评价结果影响让庞雄奇深受刺激,他暗下决心要研究出一种新方法,以便得出更为科学严谨的资源评价结果,并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对最终研究结果的影响,让石油企业信服和放心。从此他便开始潜心研究油气生排运聚过程中的临界条件或油气门限的控藏作用,希望通过这一“切入点”打开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奥秘。
1991年,他提出了“排烃门限”的概念,修正和改变了长期以来基于源岩残留烃量判别和评价有效源岩并指导油气勘探的逻辑错误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相关成果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此后,他基于油气门限控藏的学术思想一直在同一领域开展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发现含油气盆地存在三类10种油气门限,它们在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联合、组合、复合决定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结合近30年的探索和在国内外26个盆地和探区的应用检验,这些成果先后形成了《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和《油气富集门限与钻探目标优选》三部理论专著,同时,他还与油田公司的专家学者联合出版了12部与各类盆地和地质条件相关联的应用成果专著。围绕相关成果,庞雄奇及其带领的团队共计发表360余篇论文,申请34项发明专利,已获得14项发明专利授权和10套应用软件著作权。
初心不忘,授人以渔庞雄奇不仅自己献身于为祖国找油气的事业中,同时也尽心竭力育人成才。与学生在一起,他是和蔼可亲的师长。他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刻苦钻研,都是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他最新开设的课程“追梦地球,寻找石油”采用“教师讲解+文献检索与阅读+研讨+参加学术会议+野外实习”的综合模式,小班教学,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使大一的新生全方位地了解石油地质专业,引领并培养他们对油气勘探的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庞雄奇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方面的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截至目前他已培养了14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事情,他一律支持。例如,他支持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发表文章、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国际国内各大奖项,目前已经支持培养海外博士学位学生7人,已有9人获得AAPG助研金。有2名学生分别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和优秀硕士研究生奖。他的研究生团队还获得了石大“十大优秀集体”荣誉。他早期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学生中留在石大地球科学学院任教的老师中,李素梅教授获得国家地质金锤奖,陈冬霞教授是学校优秀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姜福杰副教授获得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受学生欢迎奖等荣誉。
为了提高学生作学术报告的能力,从2014年开始,庞雄奇作为油气成藏定量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组织团队老师和学生于每周日晚上召开自由学术报告会。报告会旨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报告会还设置了学生点评环节,锻炼学生点评的能力。庞雄奇及团队其他老师每一期报告会都会到场,用大量的时间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同时每期还邀请行业内的不同教授、学者或油田专家等作为特邀嘉宾到场指导,并给予每一期优秀报告人荣誉证书和奖金以示鼓励。截至目前,报告会已历经四载,成功举办了150多期。
为学为师,立德立言庞雄奇总是心怀感恩,他说:“我们是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人,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化,看到了祖国由弱变强,并为此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今天美满的生活是自己以前没有想到的,更是父母们从来没有梦想到的。”
1995年,国家选派100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出国留学深造,庞雄奇作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者,被送往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跟随世界著名科学家Ian8Lerche教授学习“盆地模拟”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一年后,他在南卡罗莱纳大学进修完成了博士后课题研究,跟那个年代的所有留学生一样,他面临着继续深造还是回国效力的艰难抉择。由于当时世界石油行业不景气,他在美国工作的表妹,已经为他做好转学计算机专业的准备,导师也准备好了他继续研究工作的科研经费。但是他内心牢记不忘的是少年时代一直坚定不移的梦想,那就是为祖国找油气!他说:“国家花重金培养我们这批人,是希望我们学成回国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需要我们,如果不回去,良心上就过不去。”
庞雄奇时常跟学生讲,他这一辈子能在自己喜爱的石油地质与勘探领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许多人对他的帮助和指导。每次新学年开学他和新生见面,分享最多的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他说:“我感谢父母的养育和乡亲们的帮扶;感谢高考制度改革使我高中应届毕业就能参加高考并学习了自己最喜欢的地质专业;感谢改革开放给了我作为学科带头人出国深造的机会;感谢我的恩师———大庆石油学院的陈章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的陈发景教授、美国南卡罗里纳大学 Ian8Lerche教授等;感谢王铁冠院士、金之钧院士等前辈、同行对我做学问的指导和肯定,引领我在为祖国找油气这条道路上一往无前;感谢张一伟教授、王涛老部长等对我的教导……惟有尽心尽力回报社会,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方能不辜负社会国家、父母亲友及恩师前辈对我的培养和期望。”
行者无疆,一个在寻找油气道路上不懈前行的行者,其追求是无止境的。“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竭诚尽力为国家做点事”的心声是庞雄奇作为师者送给年轻人的箴言,更是自己一直奉行的守则。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