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家半生看大国一程
期次:第1131期
阅读:954
□陈阿丽娜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现在站在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我是一名留学生,但其实不然,我确确实实是一个有着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父母的故事。
我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俄罗斯人,我和我的妹妹亚娜则是中俄两国友谊的结晶,说通俗点就是,我们是中俄混血。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我自小接触到的人和事还真是与众不同。就说平时父母在家里吵架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俄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从过节送花的数量,到生病时吃中药还是西药,他们真的是各执己见、针锋相对。而这样一对乐于分享、又有那么一点点争强好胜的父母,却为我提供了许多看问题的崭新视角。所以今天,我想用我父母生活的三段时期,带着大家看一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变化。
第一段时期是我父母的童年时期。我的妈妈1972年出生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座小城———共青城。我的姥姥和姥爷是俄罗斯远东核潜艇制造厂的两名普通工人。我的爸爸197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我的爷爷和奶奶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两名教师。按照现在大家的认知,大家一定会觉得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生活的爸爸条件一定会优于出生在工人家庭中的妈妈,但是事实是恰恰相反。妈妈的童年生活远比爸爸的要优越。妈妈回忆说,她上小学的时候,每每临近下课,她的思绪就已经飘到了家门口的小卖部,想着今天是吃香草味的冰激凌呢,还是吃一个咖啡味的太妃糖呢。而反观爸爸的生活,每天能想的是,今晚的白菜是炖土豆呢、还是炖豆腐呢,能不能捞着一片儿肉呢。当时的中国,还很贫穷,像糖果、饼干、蛋糕这样的东西,平常是吃不到的。爸爸还清晰的记得,有一次,爷爷在他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盒饼干。那段时间这盒饼干成了爸爸最宝贝的东西。他把那盒饼干藏了起来,每天一进家门就直奔过去,小心翼翼的打开盒子,然后拿出一小块饼干仔细地慢慢品味,连一小粒碎渣掉到地上他都会心疼。
第二段时期始于1992年,19岁的爸爸来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留学。他学习得怎么样我不清楚,重点是他把妈妈带回来了。当时爸爸在做代购,机缘巧合认识了妈妈。那天,妈妈和朋友去商场买东西,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在商场里扫货的爸爸。那时的爸爸都在买些什么呢?电子表、bb机、电视,因为那时候这些精密的电子产品在中国还是紧俏且昂贵的。不过相较于20年前,当时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这一点妈妈最有发言权。1995年,妈妈第一次跟着爸爸回到中国,当时她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但是,自打吃了一顿中餐之后,她的所有顾虑全都烟消云散,决定留在中国生活。所以我内心一直都很怀疑,妈妈留在中国可能不止是为了爸爸,还为了享受中国的美食。
时间转眼来到了现在,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有的时候我的同学们会问我,说我每年都回俄罗斯,为啥不尝试着做个俄货代购,还能挣点外快。我说我也很无奈,每一次回远东地区,很多产品上写的都是“made//in/China”。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伟大变化,可以堪称是一个奇迹。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网购体系、最强的购买力。在国外,网购一件商品有时候需要等上数周才能收到货,而在中国,你上午下单,下午就可能收到快递小哥的短信。我们从最开始生产每一个产品都举步维艰,到现在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商品出口占据美国进口额的四分之一。交通上,中国高铁的里程数世界第一。科技上,中国自主品牌,小米、华为均彰显着中国在科技上的飞跃,预示着我们将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回首过去,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继续改革开放,终能实现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