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吃苦磨练回应祖国召唤

———走近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青年学子

    期次:第17/18期    阅读:416   

  他,从城市来。十年寒窗,千军万马走过高考独木桥,最终,选择祖国边疆,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他,从乡村来。靠知识改变命运,过关斩将走进象牙塔,最终,选择艰苦的地方,重回原点,正式出发。
  有这样一群毕业生、年轻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恰是他们拼搏的阵地、挥汗的舞台。
  他们,用青春的豪迈与激情,回应祖国的召唤。
  毕业季,记者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脉搏,找寻那个答案———他们的选择因何无悔。
  远赴边疆,他们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在城市求学,留在城市,他们有可以相对舒适的人生;远赴边疆,注定风吹雨打,与艰苦为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探工程专业16级学生丁贵阳从一封信开始他的回溯。
  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这是对一代代学子接续奋斗的肯定。今年,丁贵阳加入这个接续奋斗的行列,他签约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为地质勘探岗的一名石油工人。从此,《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他和同事们的主题曲。毕业前夕,他和同学一起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1957年首届钻井专业毕业生奔赴克拉玛依的励志故事,他们觉得“有很多话想要和总书记汇报”,于是,胸中满溢的文字倾泻纸端,一封写给人民领袖也是心目中学长、前辈的信就此成文。
  总书记的回信带着关切和鼓励突然而至,令丁贵阳“精神为之一振”。
  魏鹏飞也是信的执笔人之一。大三时,魏鹏飞在西北油田生产实习,如今依然记得那里的标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和看到标语后“热血沸腾”的感觉。如今,他即将奔赴位于新疆库尔勒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在他的印象里,新疆库尔勒等于香甜的“梨子”,未来,他将在这块不熟悉的土地工作,为祖国找能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山红红每年给新生上的第一堂思政课,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讲学校的文化基因,鼓励他们传承和弘扬石油大学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学校的精神血脉里传承着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文化基因里厚植着坚如磐石的报国使命。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能够为祖国的油气勘探事业贡献力量,能够在西部发光发热,是丁贵阳和魏鹏飞的初心。他们说,这是他们的光荣和梦想。正如地大同学百唱不厌的主题曲那样———我为祖国献石油,当接力棒交到90后手上,他们用青春做出最好的抉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他们说———“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最难的是什么?是扎根。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如今,魏鹏飞和丁贵阳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这条路不容易,但选了,我们就一定能走下去,走得好!”魏鹏飞说。
  丁贵阳也早对勘探的“苦”和“难”做好了思想准备。在学校上野外勘探作业课时,他们在新疆塔城西南的龙脊谷剖面实习。那是他们第一年参加实习,对野外地质条件不了解加上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没有经验的同学把水早早喝完,以至于后半段缺水出现中暑的情况。后来,大家在带队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不仅解决了问题,更凝聚起了战斗力。之后的征程,大家有水一起喝,干粮一起吃,有一位同学膝盖受伤了,大家互相搀扶一起走。
  魏鹏飞们,只是一个缩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告诉记者,学校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到石油石化行业就业,有15%的可分配毕业生到西部就业,5年累计2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到祖国的西部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