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中秋故乡的中秋
期次:第23期
阅读:858
作者:□朱传庆
今天是中秋节,也是国庆节。
老家的习俗,只要过节就吃饺子。一早起来,母亲问:“吃什么馅的呢?”——连“饺子”两字都默契地省略掉了。
饺 子 还 得 是 韭 菜馅。韭 菜 肉 馅 自 不 必说,鸡蛋,粉条,油渣,豆腐干,都可以配韭菜,也是经典的美味。
母亲准备和面,其他人各司其职,买韭菜的任务就分配给我了。
去超市的路上,给叔叔打了个电话,问他们在老家如何过中秋。叔叔说:“你妹妹他们从青岛回来啦。”
小时候的中秋节,是在院子里摆一张地八仙,一家人围坐一起。爷 爷 先 喝 上 一 两 盅 小酒,然后下水饺。水饺吃完,分月饼。院子里有 两 棵 枣 树 和 一 株 石榴,桌上摆着刚摘下的枣和石榴,看一轮明月不知什么时候就挂在树桠之间了。
奶奶就开始讲古。爷爷发表些不同见解,被奶奶呛上两句,拿起衣服,倒背着手气呼呼地去另一处院子歇着去了。
这时候的一家,是七口人,祖父母、父母、叔叔、我和妹妹。小时候的记忆里,叔叔先是上学,周末回来带饭。叔叔后来考上了大学,家里还请了一桌客。请的人里,也有搞计生时把 家 里 桌 椅 拉 走 的 干
部。
叔叔大学学的生物专业。那时候大学生还稀奇,快毕业时,邻居们半 认 真 半 开 玩 笑 地 问我:“你叔分配哪里定了吗?”我迷迷糊糊地回答:“好像是果树啥的吧!”邻居羡慕地啧啧赞叹:“噫,这你以后缺不了水果吃啦!”
叔 叔 没 有 去 管 果树,毕业后在曲阜城南当了初中老师。上班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带回来一个大包。我跟小伙伴们从河滩回来,大包里的东西已经被家里人在参观了。
见我进家,叔叔高兴地招呼我:“来,过来看看。看都有啥?”
我过去翻翻,拿起一样东西就念念上面的字,说:“麦,乳,精。”又拿起一样儿,念:“鱼,肝,油。”
还有给我买的课外书、虎皮豆啥的……不过,始终没有念到叔叔期待的点上。
实 在 没 别 的 东 西了,只剩一个丝绸的被套。这是我并不怎么感兴趣的,问了问:“这是个啥呢?”
叔叔兴奋起来,说:“对喽!”
后来知道,这是叔叔得到的教师节奖励。叔叔当时高兴的样子,我至今依然记得。
每年的国庆节,一大家子人必定要团聚一次。我和奶奶的阴历生日连着,妈妈的又和我
隔一天,基本上都能赶在国庆期间。于是,奶奶的四个儿女们,正好聚在一起,给奶奶过生日。上 学 上 班 的 也 放假,一大家子全来了,分开几桌,喝酒的喝酒,打牌的打牌,好不热闹。
吃完饭,再拍一张全家福。最早的时候,是去镇上叫一个摄影师过来,再后来,就用数码相机了。
奶奶的孙辈们陆续出去上学、工作,表姐表弟们先后结婚生子,大家庭越来越大,聚起来也经常不能都到齐了。
2006 年国庆,我带女朋友回家,算是又一次聚得比较齐的一次。奶 奶 的 耳 朵 已 经 有 点儿背了,戴着助听器。由 于 听 不 清 别 人 说 什么,经常乱扯,扯得沾边还行,不沾边有时会觉 得 不 好 意 思。慢 慢话也少了,她就经常坐着晒太阳,家里的事,也 不 大 过 问 了。几 位亲近的本家,知道我带女朋友回来了,要来见个面,给个红包。听到铁门一响,妈妈看到大爷爷和大婶子来了,怕人情往来麻烦,便忙着说:“要不你俩先进屋躲 躲?”奶 奶 一 摆 手,说:“躲啥呢,该见面就见面。见面礼收不收,小燕自己说了算。”
妹妹比我先成家,也先有了孩子。有一年我回家,和奶奶打车,妹妹发来了小孩的照片,我拿手机给奶奶看,奶
奶点着手机的屏幕,高兴 地 说:“看 这 个 孬样!”——在我们老家,这是爱到极致的表达。
可惜奶奶没有见到我的孩子出生。2011年 10月初九,刚过完生日后一个多月,奶奶就去世了。据说她上厕所的时候,没能起来。我和妈妈接到电话就赶回去,还是没见到最后一面。
爸爸曾专门找人做过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圆桌,说:“以后过年过节,咱们把这桌子一围,多团圆!”
奶奶在世的时候,叔 叔 把 房 子 换 到 了 城西,我们也在同小区买了套房子。当时跟奶奶说,以后都去那住,过年过节,把大桌子支起来。妹妹从济宁坐车过来,第一站就是这里呢。奶奶说:“好,我是哪里都去不了啦,就等你们回来啦。”
孩子出生后,父母跟我到了北京生活。十多年过去,那张大桌子还从来没有摆出来过。
女儿是在奶奶去世那年出生的,已经快九岁了,喜欢过节。每到节日,就张罗家庭 par?ty。中午吃饭,我妈迟迟不落座,她等得着急,一个劲儿嚷嚷。
我想起也是在她的这个年纪,一家人团坐在庭院里,伴着枣树枝头的那轮明月,听奶奶讲起狐狸成精和少年学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