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春天里的丰收故事

    期次:第9期    阅读:574   







编者按:近日,新华社客户端刊发了学校驻河硐村第一书记陆杭波等人的文章《楚雄南华:春天里的丰收故事》,介绍了河硐村通过产业扶贫,农业生产面貌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跟着驻河硐村第一书记陆杭波的视角,一起看看河硐村的变化。

 

刚来河硐村的时候,这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89 户 376 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07%。我和其他驻村队员不断走村入户,详细调研,通过强化村组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细化人员分工、统筹协作联动、压实工作责任、跟踪过程管控等有效措施,在产业推动、教育辅导等6大方面紧紧围绕“输油赋能助力”与“催化炼化质变”相结合的扶贫理念,制定“四不五盯六精准”工作原则,深入推进对河硐村的帮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河硐村在2020年实现整村致富脱贫,相关工作成效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借势而为:“引产赋能”摘“穷”帽

河硐村以前是一个以种植烤烟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贫困村,在烤烟种植季结束后,土地基本就荒着了,人也闲着了。怎么提高土地使用率?怎么激活闲时劳动潜力?一系列难题时刻在我脑海徘徊。

正值县政府在考量项目落地选址之际,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动员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出于租赁年限等限制条件的考虑,一开始很多村民宁可把地荒着也不愿意出租。一些村民夫妻间的意见也不统一 ,刚刚丈夫在电话里答应了,没过多久,妻子就跑到村委会又说不租了。我们耐心解释,多次动员,最终促成在河硐村试种 300 亩西兰花。寒冬腊月里,河硐村的田野依旧一片翠绿,西兰花长势旺盛。

天生腿部有残疾的建档立卡户周兴宝正和其他农户们喜笑颜开地忙着采收西兰花,像他这样劳动能力受限的人还能农闲时在家门口打工,在以前那是梦里的事。

科学化高标准试种的这300亩西兰花大丰收,经冻库集中冷藏后统一打包装车,途径满洲里走出国门,发往俄罗斯开拓国际市场。项目运行以来,累计用工 6000 余人次,其中含建档立卡户500 余人次,累计发放工资 50 余万!二期流转的1500亩土地平整结束,预计五月份能再次丰采,造福更多农户!

借助沪滇合作项目之势,河硐村还建成了高规格的温室大棚 4 座,未来十年,这里的农业发展走向多样化、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留守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破解荒山上孕育财富的密码

河硐村的山区面积近 90%,这些山地普遍碎石嶙峋,而且离水源较远,随着时代的发展,鲜有耕作,成了一座座荒山。我们积极协调流转山地,吸引了一批私营企业来此投资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产业。

继200余亩直杆兰桉经济林种植基地后,近一年来,私营的200余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100余亩上王桃李基地、年产12000头肉猪的中型养猪场相继在河硐村的天师坝等地生根发芽。这些企业通过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设备,运用深井钻探技术打通地下水源,建造蓄水池解决灌溉和饮水问题,同时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种植技术,优良的生物品种,雇佣当地百姓再次接力与红土对话,将一座座荒山又改造成了孕育财富的活力青山。如今,一棵棵刚移栽不久的石榴树正在一根根滴灌带下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一株株刚嫁接的蜜桃苗已长出新的枝芽和嫩叶,一个个集自动投喂、无死角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环保型养猪场厂房正在静候第一批小猪的到来。养猪场还配套带有干湿分离设备的下沉式粪水坑,处理后的有机肥、废水可直接供几个种植基地使用,与种植基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河硐村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回乡创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集群,追赶乡村振兴的大潮,使一座座青山产金产银,造福一方。

造势而生:“重教厚育”催“穷”苗

在驻村的第一个周末,我发现有一堆小学生围坐在村委会对门的弄堂里吵闹着。走近后看到好几个小学生拿着手机在组团玩游戏。我联系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发起了线上支教活动。9个多月来,对辅导对象和辅导内容的不断探索和调整,累计辅导学生超过 200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们对辅导效果非常满意。

在深入的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困难学生更缺少关爱。在学校各部门的努力下,学校发动教师党支部和贫困学子家庭精准结“亲”,做家庭关怀式教育帮扶。其中受学校组织部统战部联合党支部资助的孩子叫段梦婍,读4年级,从小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随年迈的爷爷和视力残疾的奶奶生活,很多年没有笑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陆续给她寄来书、衣服等,还有学院给她募集了一台智能手机用于线上辅导。我每次去看她,都会给她拍张照片,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觉得非常治愈。我感谢所有老师们给了她继续向前的勇气,让她相信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暖。这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细致入微帮助教育引导孩子们的缩影。

顺势而变:“炼气提神”拔“穷”根

村中经常需要召开村民代表会,我会和村民分享石油人的故事,让村民们更多了解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带动广大村民,使大家懂得新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我还不厌其烦,致力于让中老年村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如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自己网购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然后推荐给他们。慢慢地村民开始主动找我帮忙网购一些商品 ,小到拖鞋、服装、灯泡等生活用品,大到电动喷雾剂、烤烟抑芽器、木工刨花机等农用工具,现在村民也经常自己下单,托人从县城带到村里来的快递越来越多了。舞蹈和歌声是最能让村民对美好生活有认同感的载体,是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动员附近的村民在晚餐后来村委会跳广场舞。从最初的几个中年妇女到现在的一群男女老少,我在二楼的阳台看着她们穿着各式的服装,伴随着音乐,在路灯下翩翩起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作为一名中石大人,我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重要回信精神,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同广大扶贫干部一道,扎扎实实做着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踏着红土地,仰望星空……文/陆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