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5 月 22 日至 23 日,第十一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大石油院校的优秀青年们齐聚中石大,同台竞技。他们的青春焕发出昂扬的风采,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在精彩赛场的背后又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显其长,以缜密之心做足准备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的参赛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西南北中”队,由本科学校分别位于中国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四位研一同学组成,队名因此叫做“东西南北中”。这是一支想法有创新、作品有特色的队伍,他们一路走到决赛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团队分工明确,队长白文鹏负责油藏部分,队员张向阳、杜炳辉、牛烺昱分别负责地面、钻井、采油等方面工作。团队油藏部分亮点突出,以校内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
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既需要构建有创意的方案,也需要做好充足的答辩准备。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气无双”队本科 17级的冯彪、杨凉两位队员分别负责方案和答辩,在大赛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冯彪擅长软件设计,在大赛中负责压裂方案设计与采气方案,而杨凉主要负责调研、查阅资料完成完井、配套工业方案的工作。在闯入决赛的路上,二人的默契配合将团队优势进一步放大,绽放出“无双”的光彩。
方案设计类(创新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成都理工大学“汤姆猫”队的赵欣、曹港两位同学是本科大三学生,第一次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就进入了决赛。他们表示,参赛之初要考虑到心态因素,团队合作者需要性格上贴合。组长赵欣性格比较急躁,而伙伴性格沉稳,二者“双剑合璧”可以让团队保持良好的心态备赛应战。凭借着不怕输的心态,他们成功应对了比赛中的很多突发情况,一步步走到了决赛。
直面挑战,以执着之心冲破困境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非“天生”完美,而是经过了很多次的打磨和完善。对此,方案设计类(钻完井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常州大学“Rain”队的两名参赛成员王财宝、王浩深有体会。在开赛的前几日,他们的方案被老师否决,但比赛将近、时间紧迫,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寻求解决办法,重新制定更改方案。他们像数学家一样,努力寻求最高效、最完美的解答方式。
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专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Aknights”队由两名专业关联度较高的油气储运专业的同学组成。他们通过导师的推荐参加了比赛。为了这次比赛,他们准备了整整一个月,期间经历的挫折、困苦,令两位成员印象深刻。他们在备赛阶段,将整体报告的内容重新完善及补充,在指导教师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及时解决了存在的各种问题。经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内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的重重关卡,他们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内心非常激动,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回想起熬夜修改作品的点点滴滴,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为石油献力量”队的葛竣涛和王云海解决困难的秘诀是“交流”。他们表示,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仅仅会和同学交流,也会和自己的指导老师交流,深夜发语音甚至已经成为常态。他们认为自身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克服困难的关键,不断提高自身也是进步的关键。
赛学并举,以探索之心增长才干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长江大学“追光队”队由四名跨专业的同学组成,这四个不同专业对应于石油行业的四个不同的方向,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一直在不同方向上学习交流,让比赛的准备更加充分。跨专业这一特点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更加全方位地做准备;劣势则是四名同学不同的专业背景,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这也使得他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他们今年要准备考研,所以需要平衡比赛与专业课学习,为此只能在准备比赛过程中抽出零碎时间去图书馆备考。团队成员吕坤鸿认为,这场比赛有益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动态和体系的了解,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和众多高校同学进行深度交流,提升综合知识能力。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九二一”队于今年 3 月份开始备赛。队员们表示,作为一支本科生队伍,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通过参与本次大赛,他们学习到了许多专业方面的前沿知识,更加坚定了在石油工程专业的前进方向。他们表示,在备赛日子里最困难之处在于需要统筹兼顾毕业设计、项目组课题与大赛,这个过程有效锻炼了综合能力。
铭感不忘,以感恩之心继续前行
方案设计类(钻完井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挺进深蓝”队由两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同学组成。由于自己的专业方向是油气井工程专业,张昌超和他的队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钻完井工程单项组,希望通过比赛系统总结一下近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并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留下一个“难忘”又美好的回忆。
“比赛过程中困难有很多,非常感谢指导教师杨进教授对PPT一遍遍指导”,张昌超说道。队友李磊为了准确把控答辩时间,不断地进行试讲练习,最后嗓子都哑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汇报得到了现场评委的高度肯定。
“在备赛过程中,不仅指导老师在答辩ppt的逻辑性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指导,课题组的师兄弟们也付出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谢他们。”通过这次大赛,张昌超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还锻炼了持之以恒的意志,可谓是收获满满。
软 件 开 发 全 国 三 等 奖 获 奖 队伍——东北石油大学“洛洛羽”队的参赛队伍是研究生二年级的一对学霸情侣张学强、孙泽鑫。谈到参赛的心路历程和准备过程,他们坦然地说: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得了三等奖,这次就想再试一次。从三月开始排除 万 难 准 备 到 了 现 在 ,感 觉 收 获 颇丰。”说完,两位同学相视一笑,似乎是在感谢对方的支持,也在感谢自己的坚持。他们表示,今年能进入决赛最关键一点,就是刻苦钻研,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一九二一”团队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一支本科生队伍,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团队四人分工明确,队长张茜负责油藏方面工作,队员吴同、赵志强、王建分别负责油藏、采油、钻井部分,朝气蓬勃、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凝聚力强是这一支队伍最大的特色。队长张茜意志坚定、积极热情,骨子里有一股拼劲儿。在来北京的高铁上,她准备答辩,导致嗓子哑了,依然坚持反复练习。她组织能力强,对于团队规划思路清晰、认识明确,并在队友们低迷的时候一直鼓励大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队员们表示:“感谢队长的带头引导,感谢指导教师和伙伴们的陪伴,这段日子我们一起走过来,无悔且幸福。”
经历了这次比赛,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长江大学“追光队”队队长吕坤鸿表示,“有两个想感谢的人,第一个就是指导教师邓桥。从中石大博士毕业的邓老师年轻又有干劲儿,不断对我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一直在用尽全力支持我们准备比赛;另一个人就是我的女朋友,当我内心沮丧时一直鼓励我,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动力。”
从 容 自 信 、脚 踏 实 地 、百 折 不 挠……这些美好的品质在大赛选手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感谢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竞赛精神,也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科研道路上会不断突破自我、一路向前。
文/周雅妮、陈润雨、孟雨晴、王思源、申奥、冯志远、刘玉旸、吴欣怡、张译丹、陈顺子、曾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