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为何能胜?

    期次:第28期    阅读:4335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谱写的辉煌篇章。我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电影《大决战》反复看过多遍,电视剧多数剧集也都有追。为了更好地理解战役的背景意义、决策部署、取胜之道,观剧同时我还结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相关篇目进行了学习。

常学常新,历史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新的启示。以往对三大战役的关注,更多的是从战争和军事角度,追求对战役的战略、战术、战斗的理解。而这次重温,我对这段历史及我党我军为什么能够夺取胜利,又有了三方面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坚定革命必胜信心的胜利。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实力对比悬殊,坚定革命必胜信心对夺取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十分强调要坚定革命必胜信心,多次指出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全体上,敢于同敌人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在战争之初,他就坚信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进入第二年,毛泽东专门强调要“反对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强调“我们有把握、有信心战胜中国人民的一切内外敌人”。进入第三年,中央九月会议认为,大约用 5 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对统治,有充分可能性。

正是在这种革命必胜信心的激励下,在第一年,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后,迫使蒋介石转入防御。在前两年,解放军由 120 余万人增加到了 280 万人。随着量变带来的质变,实力对比此消彼长,胜利的天平不断向解放军一方倾斜,直到第三年迎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我党我军已经越打越自信。

其中,毛泽东在辽沈战役的部署电报中要求东野确立的“两个决心”,特别是第二个决心“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及中央军委的自信,激励激发了东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最后,战役的进展完全实现了预期的部署,有力地阻击了塔西增兵,打下了范汉杰固守的锦州,消灭了沈阳援敌廖耀湘兵团,迫使长春守敌投降。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坚持党的组织原则的胜利。

作为战略决战,决策部署前做到科学民主,落实执行中做到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决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强调要把一切必须和可能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包括建立报告制度,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等革命口号。同时,在发扬民主方面,提出要在军队内部开展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要健全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委会议制度,强调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作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

正是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对组织纪律性的要求,对民主的发扬,解放军在战役中如臂使指,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优势。可以从国共双方对比中看到巨大差别。例如,中央同意放弃先打塘沽改打天津的建议,尊重华野暂不过江的建议,体现了中央和前线之间的民主;而蒋介石则总是随意直接干预军事部署。再如,东野放弃休整提前入关,中野做战前坚持向中央请示,华野为中野歼灭黄维创造条件,体现了解放军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而国民党各派系为了保存各自实力,各怀鬼胎、互不配合、互相损耗。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坚持新闻舆论斗争的胜利。

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是我们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教育人民认识真理、揭露反动势力本质、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的作用。

毛泽东曾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讲:“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该有的战斗风格。”

《大决战》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围困杜聿明的前线,解放军的宣传队向国民党军队反复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这是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个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广播稿。这篇广播稿就像毛泽东在上述谈话中讲的那样,

“生动、鲜明、尖锐、直截了当”,是一把锋利的锐刀子,割肉流血,起到了很好的瓦解和教育敌人的作用。

我们党在解放战争中开展新闻舆论斗争的例子还有很多,第四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收录的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评论、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为解放军发言人写的声明,反映了党对新闻舆论斗争的高度重视。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新闻舆论斗争,有力地配合了政治和军事斗争,从而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最终夺取了战争战役的胜利。

“三大战役”是一座富矿,蕴含着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丰富经验,还有很多夺胜的密码需要持续挖掘,而每一个密码的挖掘,都是一次认识的深化和思想的升华,都将对我们在新时代持续发扬斗争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深刻启示,都将进一步坚定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心。

文/张国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