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机关工作作风建设

    期次:第31期    阅读:779   

重塑机关工作作风首先要转变对工作定位的 认 识 。 所 谓 转 变 认识 ,就 是 转 变 对 机 关 工作角色定位的认识。从组 织 的 性 质 来 说 ,大 学并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 ,大 学 的 使 命 是 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承创。根据杰出管理学家明 茨 伯 格 的 思 想 ,组 织里 创 造 价 值 的 地 方 在“一 线”,组 织 的 所 有 工作和资源都应该围绕一线 工 作 开 展 。 同 理 ,在高 校 中 ,

“一 线”工 作 就是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学校资源要全力支持产生价值的 一 线 教 师 ,最 大 程 度地 产 出 价 值 。 因 此 ,转变对机关工作的角色定位 的 认 识 ,就 是 机 关 工作 人 员 要 从 原 来“领 导者”“管理者”“命令者”的角色定位 ,转变为“支持 者”“服 务 者”“协 助者”的角色定位。

要 把 锤 炼 个人修养融入组织的 工 作 作 风 建设。个人修养是组织作风建设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个 人 修 养 的 价值 ,习 近 平 总 书记也向来重视修身 ,强 调 安 身 立命、干好事业的根本在于修其身、治其心、养其德。所以,修身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日用常行、接人待物中修养。对于单位来说,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窗口,都很重要。同时,对个体来说,在每一份任务和每一次沟通,自己所呈现的形象和运用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是我们对个体意义探索、价值追求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就能做到,相反,做到了才算知道。

提升能力是巩固机关 工 作 作 风 的 必 经 之路。机关工作作风问题有时并非认识和态度问题 ,而 是 能 力 问 题 。 设想 一 下 ,如 果 一 位 工 作人 员 工 作 很 认 真 、态 度很 端 正 ,按 理 说 不 存 在作风问题;可是,如果该同 事 在 面 对 复 杂 环 境时,无力解决问题、推动改 革 ,甚 至 因 为 认 识 盲区而导致工作的低效和反 复 ,是 否 也 是 某 种 程度的作风问题呢?事实上 ,发 展 环 境 的 复 杂 性对高校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所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很多看似非常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 ,已经在悄无声息、深深地影响 学 校 各 方 面 的 工 作 。在学校谋划战略规划、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申报科研项目等等工作时,都要加以考虑。问题是,我们机关工作人员能应对这些高要求带来的挑战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总是乐观的。既然认识到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简称 VUCA)是时代特点,要紧紧跟上时代 ,而非被甩掉 ,就需要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我能想到最好的“捷径”,就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单位有组织培育提升(双轮驱动),持续不断地提升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的能力,赋能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要把作风建设成果进 一 步 沉 淀 为 组 织 能力 。 前 面 提 到 的 认 识 、修 养 和 能 力 问 题 ,在 个体层面就基本能实 现 ,每 个 个 体提升了态度和能力 ,当 然 能 一 定程度上改善工作作风。但工作作风的改善要通过个体的提升而持续转化为组织发展 的 动 力 ,需 要把不稳固的个体主观意识沉淀并转 化 为 组 织 行为。著名管理学家 、全 面 质 量 管理的提出者戴明博 士 认 为 ,在 一个组织中 ,90% 的问题是由管理导致的。因此组织要 从 组 织 结 构 、岗位职责等方面进 行 理 顺 和 完善。机关工作作风 建 设 也 一 样 ,仅靠个人努力提升 远 远 不 够 ,需要从完善岗位职责 上 有 所 跟 进 、巩固成果。能发挥实际作用的岗位职责应该怎么做呢?根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 北 京 十 一 学 校 的 经验 ,学 校 的 每 一 份 管 理人员岗位职责都要从部门对应服务对象的需要提 出 ,主 动 对 接 服 务 对象也就是一线教师或学生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形 成 岗 位 职 责 的 过 程 ,不再是管理部门自己坐在电脑前凭感觉敲出来的 ,而 是 要 求 每 个 管 理部门跟自己的服务对象“碰头”,共同讨论确定。如果岗位职责能够最大化地体现服务对象的需要 ,也 就 意 味 着 该 岗 位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产生组 织 价 值 的 一 线 。 这样 ,组 织的价值和 活 力就有可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文/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