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博女孩儿张小宇,研究这个有点儿酷!

    期次:第7期    阅读:1046   






在学习上,她认真踏实,勤奋刻苦,燃烧着智慧的“小宇宙”;在生活中,她热情开朗 ,自 信 大 方 ,喜 欢 结 交 朋友,爱好广泛;学术上,她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直至解决难题。她,就是成功推免至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孩张小宇。

张小宇,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2018 级本科生。现已成功推免至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推免绩点 4.03。她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学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大学期间,张小宇成功斩获学科竞赛奖 21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18 项,累计志愿时长 133 小时。在谈 到 自 己 众 多 成 绩 和 荣 誉时,她谦虚地说:“我也只是运气好啦。”

结缘地质学结缘地质学——“我能感受到地层的节拍’”

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野外地质实习对张小宇来说是“家常便饭”。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这就是地质人的野外实习“三件套”。每次出去实习她都会用罗盘仔细地测量地层的产状,透过放大镜认真观察着岩石的性质,用地质锤敲击岩石样本,这些小小的物件在张小宇的手中却发挥着探寻地质历史地神奇作用。

大 一 暑 假 时 ,作 为 一 名“初生牛犊”,张小宇就报名参加了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地质 实 习 。 为 了 争 取 这 次 机会 ,张小宇几乎都快要把《普通地质学》这本书“翻烂了”,随 便 翻 到 书 的 任 何 一 页 ,张小宇看一眼就知道这页讲的什么内容。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刻苦使她在参与竞选的一 百 多 名 同 学 当 中 脱 颖 而出 ,最 终 成 为 五 位 拿 到 实 习资格的学生之一。通过这次实 习 ,张 小 宇 真 正 地 迷 上 了地 质 。 在 她 的 眼 中 ,每 一 层土地都被赋予了生命。地层的 每 一 次 变 迁 都 像 是 一 次“呼吸与律动”,好像是等待着她去探索和发现的信号。

大二时,张小宇还积极参与了“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陆相 生 态 系 统 演 变”项 目 的 研究,这开启了她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扇门。作为项目组组长,张小宇几乎每个环节都会深度参与 ,组会讨论、处理实验数据、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但科研的过程哪有一帆风顺的,在张小宇把小组第一次撰写的项目报告拿给老师看时,几乎是被全盘否定。虽然 沮 丧 ,但 张 小 宇 并 没 有 放弃 ,仔细询问老师修改方向 ,与组员讨论修改细节。为了加快推进科研进程,张小宇还曾做过三天只睡了五六个小时的“疯狂之举”,醒着的时候不是在写稿就是在写稿的路上。

这些科研初体验对于张小宇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为她以后直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谈到自己将来研究的方向时,她说:“地层是具有旋回性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它的‘节拍’,如果做个比喻的话,就像是心跳的感觉!”张小宇开心地说道。

巧思、巧学——“我享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大学四年,张小宇在学习上一贯保持认真踏实的态度,她勤于探索,善于思考,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了巧思、巧学。她说,“我特别享受自己一个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张小宇有个好习惯:每周对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她说:“我会拿出好几页空白 A4 纸,先从整体上搭建结构框架,然后再一一往里面填充知识点,这样可以串联起每一个章节。”每当看到一张张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的纸张,张小宇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像是去大海中打了回渔,然后满载而归。

除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张小宇还辅修了英语双学位。回想起备考英语专四考试的那段日子。张小宇为了练好听力,只要是路上,哪怕教室和她宿舍的距离只有大概八九百米远,她也会习惯性戴上耳机,像形成了肌肉记忆般去打开英语APP听英文片段。

“有人说,我是在合理利用时间,但我只是享受那段用英语铺就的路程。”张小宇说 :“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一次性把所有的任务完成,这或许就是懒人的思维吧。”是真的“懒”吗?这恰恰是张小宇高效学习与生活的秘诀。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懒人思维”,张小宇在大学期间里充分利用自己规划里的每个时间段 ,参与了多次学科竞赛、攻克了很多难题,并斩获了诸多奖项;她还参与了多项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达 133 小时。在大二学期末,张小宇忙于集中处理课程考试、科创项目、双学位学习等多件事情的时候,张小宇的脚突然被确诊为骨折。

“医生说我骨折原因竟然是疲劳骨折,我当时真是又想笑又想哭。想着可能是生活想让我歇息一下。”张小宇笑着说。

张小宇爱好广泛,喜欢素描、水彩 ,闲暇之余还会去跑步、滑雪。她说:“与朋友相处的时光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中石大的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这个研究方向在别人眼里是冷门的,但是在张小宇眼中,古生物的世界无比奇妙。

“能通过化石、显微镜等与这些人类的“古老精灵”进行对话 ,是何其有趣啊!如果还能通过他们探索更多的地球奥秘,那就更棒了!”她说,“很期待与古生物们打交道的日子,我也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学术火花。期待!”

文/魏志博 王思源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