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守护万千学子的光!

    期次:第27期    阅读:539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石大人共同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体师生勠力同心,与病毒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用稍显稚嫩的肩膀撑起了繁复的重担,架设了希望的桥梁,他们成了这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里,守护万千学子的光束,为那些茫然焦虑的人,那些踟蹰犹豫的人,那些辗转反侧的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和支持。他们,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辅导员!

战“疫”打响当天,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姚梦竹将10个月大的宝宝交给家人,毫不犹豫进入了东校园。“有老人帮着照顾宝宝,学生在此刻更需要我。”作为汇才公寓2号楼的一名楼长,她负责学生的早中晚三餐发放,组织学生核酸检测、相关物品的转运传递,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由于产后恢复不佳,她已经许久没有提过重物,但是一旦投入工作,她就忘了自己特殊的身体情况。手提、肩扛,一天上下楼20多趟,一顿餐送下来,衣服都湿透了,隔离面罩上也布满了汗水哈气凝成的水珠。高强度的工作,让还处在产后恢复期的她出现了疼痛头晕呕吐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早点吃上饭,她自己却经常顾不上吃饭,好不容易能坐下来休息的间隙,她还不忘安慰转运的学生,疏解他们的情绪,帮助毕业年级的学生取运物资。

石油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季龙“走马上任”的时候,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全体辅导员都被转运隔离,与学生分隔两地。紧急形势下,他挺身而出,响应学院号召,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努力确保学生平安健康。作为润杰公寓 1 号楼层长,李季龙线上了解学生诉求,服务片区配送餐和核酸检测工作,指导学生骨干在公寓内安装打印机,在保证学生“足不出楼”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满足其需求。“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我相信,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疫情!”

李健、何圣煊是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一对“双胞胎”辅导员,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身形很像又都喜欢烫头,学生们经常会混淆他们俩。作为最早一批入校的辅导员,又同为“东校园十一勇士”,他们穿上防护服直面新冠。配送早饭,组织转运,搬运物资……直到最后一位同学吃上饭,俩人才顾不得形象,累得一屁股坐下。汗水氤氲模糊了面罩,一天水米未进的胃阵阵绞痛。第一次感到病毒离自己那么近,“怕吗?怕的。说一点都不怕那是假的。”“战吗?战啊!为了学生的平安、校园的平安,这就是咱的责任啊!”

在接到学校临时管控的通知后,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辅导员李文倩第一时间进驻学校。作为汇才公寓3号楼楼长,她和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辅导员林海花负责全楼近1000名女生的日常三餐配送、核酸检测以及物资发放等工作。第一次变身大白没有经验,她把防护服直接套在了羽绒服外面,6层高的楼爬上爬下为学生送完一餐饭后,棉衣已经湿透了。但她却笑着说:“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和大家一起静待春回校园。”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辅导员王荣亮在战“疫”一线,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教师、学生骨干敢担当、肯作为、讲奉献,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都是保卫中石大的英雄!”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辅导员陈化楠负责转运师生急需物品工作,他需要每日统计清单信息,对接联系打包、搬运、转送,每天都像在和时间赛跑。但他坚信,暗夜终有破晓时,这段和大家齐心抗疫的日子,终将成为生命中珍贵而特别的记忆。

在阳光公寓3号楼,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辅导员方百会与学生志愿者一起,配送一日三餐,统计、转运学习物资,处理应急突发状况。为了保障毕业生面试的顺利进行,他总会提前去“温情面试间”调试装备。战“疫”之余,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谌丛也见证了同学们肉眼可见的成长,娱乐止步但学习不停步,为了缓解压力,大家还自制了纸箱狗送给她。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她,让她继续充满干劲,尽心尽力为每一位同学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纪爽,为需要输液的学生忙前忙后,辅导员李文亮在倾力保障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处理好文件盖章等事务。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艾丽菲热·艾斯卡尔和润杰公寓片区的医护、后勤人员密切配合,能吃苦肯战斗,迎难而上,无所畏惧。

“在这场‘大考’中,虽有些许劳累,但当看到所有人都全力冲锋在最前线,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退缩时,我便又充满了力量。师生之间的大爱就是我们最坚固的防线。”理学院辅导员吴双说。

安全和发展的背后,是无数辅导员坚守岗位的默默付出。“急同学之所急,满足大家之所需”,陪伴就是他们对学生最真挚的告白!他们是疫情防控战线上的“光辉旗帜”,闻令而动,“疫”无反顾。他们是守护着学生健康的“坚实堡垒”,迎难而上,“疫”往无前。他们是学生思想阵地上的“耀眼灯塔”,恪尽职守 ,“疫”诺千金。他们是温暖着学生心灵的“熊熊火炬”,无私奉献,“疫”不容辞。他们化身最美逆行者,不分昼夜拼搏,他们,就是守护万千学子的光!

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