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强国使命坚定卓越追求为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期次:第17-18期    阅读:794   

(上接第四版)对此,我们要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直面问题、真抓实干,下大力气解决。

二、凝聚共识,乘势而上,锚定学校高质量

发展新目标知者善谋,不如当时。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学 校 当 前 和 未 来 一 段 时 期 发 展 面 临 的 环 境 和 形势,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事业发展。

立足时代把握强国使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教育发展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环境将深刻重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强国崛起的历史规律,精准把握当今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们既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大使命,也迎来了乘势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机遇。

立足行业把握重大需求。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核心是油气安全。当前,全球油气供需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端牢能源饭碗、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异常艰巨。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共同期待,“双碳”目标下,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对能源领域高等教育提出新的科技和人才需求。作为能源领域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我们既肩负着与行业同题共答的重大政治责任,也面临着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

立足区域把握服务重点。当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大力加强,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昌平区正在加快“四区”建设。作为在两地多点办学的高校,校地协同、校城融合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政策资源红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我们肩负社会责任,统筹发展大局,布局关键领域,找准着力点,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经过 70 年的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我们已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度给我校学生回信,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到“四期叠加”带来的压力,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面临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发展都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唯有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才能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引领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才能回答好“教育强国,中石大何为”这一重大命题。

今后五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回信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点,牢牢把握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基本建成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方阵。

到 2035 年 我 国 建 成 教 育 强 国 时 ,全 面 建 成 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能源领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 ,成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百年名校。

同志们,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明晰办学目标。接续“十四五”擘画的宏伟蓝图,加快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栋梁的重要基地,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成为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理念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更特色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战略迭代。继续 坚 持“ 特 色 发 展 、创 新 驱 动 、开 放 融 合 、人 才 强校”四大发展战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战略的主题主线更加清晰,时代特征和办学特色更加凸显,不断引领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赛道,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优势互补、开放共享,拓展“一校两区多点”办学新格局。坚持站稳立足点、培优增长点、把准平衡点,提升学科专业与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坚持重教学、强科研,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确保事业行稳致远。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精神力量。要丰富发展学校精神文化体系,深入挖掘、阐释和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时代内涵,及时凝练广大师生员工精神气质中的鲜明特征,持续夯实办学治校的文化根基,厚植创新发展的精神沃土,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今后五年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既定目标 ,就要走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路 ,努力实现“六个新突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五育并举”的大教育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彰显,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 改 革 形 成 示 范 ,年 招 收 博 士 研 究 生 力 争 突 破1000 人,有的放矢培养一批面向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取得新突破。以问题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承担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研经费力争突破 15 亿,基础研究和攻克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在“两深一非”等复杂油气领域取得世界级成果,形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油气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支撑和战略支点。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梯队日趋合理,顺利实现新老教师交替和结构优化,力争实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占比突破 15%,在站博士后人数实现翻番,教师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社会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持续深化,探索形成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党和国 家 决 策 的 高 水 平 智 库 研 究 成 果 上 取 得 显 著 成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高水平开放办学取得新突破。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持续拓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 化 ,来 华 留 学 生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 、规 模 稳 步 扩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留学中石大”品牌。

——治理能力和水平取得新突破。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行动为契机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数字赋能教育治理新模式加速推进,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人人贡献发展、人人享有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聚焦聚力未来五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走新路、开新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学术精英和行业栋梁。

持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升级学生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优化学生工作体系,在实现对学生成长数字化描述的基础上,实施以价值追求和就业选择为牵引的“沐光成长 计 划 ”。 强 化 服 务 保 障 体 系 建 设 ,构 建 覆 盖 学业、资助、就业等工作于一体的育人新格局。深入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深化“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完善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学业导师)队伍、心理工作队伍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育人合力作用。

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按照“理念升级、模式再造、满足需求、引领发展”的思路,强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项目引领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动态化、情景化的跨学科新型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融合创新能力。高质量推进校际间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探索“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探索校企“项目联结、招生联动、培养联合、学位联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做好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大力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国际胜任力提升工程,加快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迎接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全面落实绿色低碳智能转型要求,加快改造升级。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优秀教材传承创新机制,推动数字教材建设,努力打造线下线上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高质量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加强双创课程、导师和实践基地建设,持续打造学科竞赛品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和全覆盖。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积极应对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冲击挑战。

(二)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体系,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要继续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

(下接第六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