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强国使命坚定卓越追求为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期次:第17-18期    阅读:628   




(上接第五版)分梯次、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

创新发展传统优势学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标杆学科,聚焦石油天然气关键核心技术和学科前沿,以服务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重大需求为主线,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力度,推动传统优势学科迭代跃迁。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群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在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领域形成若干世界学科高峰,辐射带动其他学科迈向学科高原或学科高峰,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和交叉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推动跨学科版块间的交叉会聚和学科版块内的融合创新。持续推动石油石化学科群大交叉发展,加快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建设质量。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储能、区 域 国 别 学 等 新 兴 交 叉 学 科 和 前 沿 基 础 学 科 方向 ,培 育 新 的 学 科 增 长 点 ,形 成 新 的 前 沿 学 科 方向,在储能、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新的学科高峰。

加 快 发 展 基 础 学 科 。 实 施 基 础 学 科 筑 基 计划,推进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学科建设,进一步夯实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有力支 撑 原 始 科 学 创 新 及 重 大 技 术 突 破 。 加 大 对 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推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落地运行,持续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进 一 步 凝 练 学 科 特 色 ,提 升 学 科 发 展 水 平 。稳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建设,探索学部制改革。

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组建高质量学科梯队,统筹校本部和校区学科布局,编制学科发展指南,以有组织的学科布局带动科研、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创新学科管理模式,完善学科建设发展动态评估评价监测体系,推进学科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以一流期刊建设为抓手,打造高影响力的学术载体,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三)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继续秉承“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发展思路,全面 构 建 与 新 发 展 格 局 相 适 应 的 科 技 创 新 发 展 体系,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配强培优科技攻关创新团队,优化科研创新平台结构布局,筑牢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支点。在优势领域谋划新的国家级平台,推动北京市高精尖中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培育。构建跨学科领域协同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效机制,加快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研究成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能源关键领域或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质量、突出转化导向,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聚焦行业“卡脖子”难题共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咨政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碳中和、文化润疆特色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加强过程管理,落实落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平台绩效考核。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政策措施。持续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全面激发学校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培育创新文 化 ,大 力 弘 扬 科 学 家 精 神 ,进 一 步 营 造 潜 心 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要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为主的国家战略人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第一职责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教育管理全过程。进一步压实校、院、系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支持引导学院开展实践探索和载体创新。抓好思想引领、教育督导和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持续推进“本熹班”“教师青马工程”,继续做好“尊师爱生月”主题活动,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布局和“十四五”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方式,更加精准地引育高层次人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持续实施完善“石大学者”计划,加大校企联合聘用国家级人才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学校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协同推进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畅通博士后职业发展通道。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储备,扎实做好人才培育工作。

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岗位设置、聘用方式、薪酬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人力资源配置体系,完善多元 化 用 人 机 制 。 深 入 推 进 人 才 分 类 评 价 机 制 改革,逐步健全专任教师队伍、专职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等各支队伍发展支撑和评价体系。统筹各支队伍规模、质量、结构协调发展,加大各支队伍培训力度,畅通各类人员发展通道。关心关爱青年教师成长,倾听青年教师心声,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五)深入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快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要深度对接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两大领域,推动学校形成更加完备的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办学局面。

不断开拓政产学研合作新局面。结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瞄准区域优势和高 端 、重 点 产 业 需 求 ,深 入 推 进 高 层 次 产 教 融 合3.0,持 续 探 索 一 校 两 区 多 点 格 局 下 的“ 项 目 + 人才”一体化模式。高质量推进异地研究机构建设,探索与区域、产业经济合作新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强化校企、校地在科技、人才工作方面的联动。自觉对标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发展蓝图,推进落实与昌平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北京绿色转型合作事宜,全面加强校城融合,支持服务首都“五子联动”和昌平“四区”建设。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升级,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优化国际合作交流统筹规划与布局,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国际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的作用,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中哈、中土学院,持续推进“一带一路”能源教育合作走深走实。依托世界能源大学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等国际平台,加强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清洁低碳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创建“能源转型智库联盟”,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优化体制机制,多形式、多渠道扩大规模,有效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企业发展、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能力。发挥克拉玛依地处新疆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入推进与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丝路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面向中亚为主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

(六)全面优化发展生态 ,不断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动能

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功 能 ,加 快 校 园 数 字 化 建 设 ,进 一 步 完 善 治 理 结构,优化治理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学校治理更加科学高效,进一步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推进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引领,巩固拓展首都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加大典型榜样选树宣传力度,提升校园场馆、建筑、雕塑等设施景观和重要典

(下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