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石大同奋斗共成长的难忘经历

    期次:第31期    阅读:683    作者:□文世鹏




1955 年,我在武汉市第二中学读高三,当时班上同学都在选择报考大学的志愿。某天我翻开资料,看到一幅苏联巴库油田的照片,夜晚灯火辉煌,一台台抽油机深深吸引了我。后来我又看到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在 1953 年组建了北京石油学院,我怀着向往和好奇选报了机械系矿场机械专业,果然被录取了。自此,我开启了与北京石油学院同奋斗共成长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

石油学院边建设边成长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是一片平地。学生宿舍只有五四楼、工字楼,上课有南北两个小教学楼。东操场还没有完全建好,东边是一片田野。我们机械系矿场机械专业有三个班,我在矿 55-3班,全班 30 个同学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虽然学校还未建设完善,但教学很规范,都是有经验的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数学是张希陆教授和彭慧云教授,理论力学是蔡强康教授,物理是冯世瑄教授,还有一些实验课。他们讲课很认真,同学们都喜欢听他们的课。

学校不仅抓教学管生活,还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业余社会活动,我们班就有三个同学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

加入摩托车队与周恩来总理合影

1956 年,学校组织了一个摩托车队,队长是王庭梓,指导员是曹承彬。我通过测试加入了车队。每周六晚上,各个学校的摩托车队都到天坛公园对面的先农坛参加方队合练,第二天才各自回校。

四月上旬的一个周日,各个学校的车队都回去了,只有我校和北航的车队还没离开。突然一辆黑色骄车开来,周恩来总理从车上走了下来,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在身边。我们又惊又喜,大喊:“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是来看望摩托车方队训练情况的。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累不累啊,大家辛苦了!”当时,我们只会说:“总理好,总理好!”大家都挤在总理身边,请总理秘书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过了几天,总理办公室把照片寄到学校,给我们作为纪念。这次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五一节那天,大学生摩托车方队顺利通过天安门检阅。检阅后,王庭梓队长又带领学校的摩托车队长途驾驶到天津参观。回校后,我们在东操场给全校做了一次摩托车队的特技表演。

到玉门油矿王进喜钻井队实习

1958 年下半年,我们矿机专业三个班到甘肃玉门油矿实习。玉门市坐落在一个斜山坡上,市外的平地上有老君庙、白杨河等 6 个盛产石油的油田。当时几个班的同学分成小分队,到不同的钻井队和钻井工人同吃同住。我是一个实习小队的队长,被分到 1259 钻井队。记得第一天上班,我看见一个工人躺在井台上睡觉,我用脚踢了他一下也没醒。后来才知道,这是钻井队的队长王进喜。原来王进喜一心一意为工作,很少回宿舍,一天到晚都在井台上忙。

玉门油田的井不深,只有几百米,钻机是中型钻机。当时打完一口井要搬家时,王进喜为了节省时间多打井,决定不拆卸钻机整体搬家。钻机前面有八台拖拉机,分两列用铁链捆在钻机上拉着钻机往前走。王进喜站在拖拉机前指挥。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钻机拖到新的井位,马上就可以开钻。他这种一心为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后来王进喜钻井 队 到 大 庆 参 加 大 庆 会 战 ,原 来 的1259 钻机受到损坏,换了新的钻机改名为1205钻井队。

玉门实习结束回校后,我写了一部诗朗颂剧:我爱玉门,爱石油;我要奔赴玉门,献身石油。这部剧在学校汇报演出中还获得了创作奖。

毕业留校,几经调动最终在数学系任教

1960 年初,我提前毕业,留在理论力学教研室,给蔡强康教授当助教。1960年 4月,经蒋南华和曹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 年,由于学校专设的力学班学生毕业留校,我回到矿场机械教研室,跟随王迺老师和袁申老师从事矿场水力机械的教学工作,还带过矿60、矿58的学生到大庆实习。1965 年,基础处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人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从几个专业教研室抽调我和几位青年教师到数学教研室任教。同时任命我担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此后几十年,我一直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到退休。当时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除了必要的工作,就是看书学数学。一本《吉米多维奇数学习题集》好几百页,数千道题,我一题一题做,全都做了一遍。不久我就正式走上讲台,开始上高等数学。后来还给高年级上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数学、偏微分方程等课程。

迁校山东在艰苦中坚守

1969 年 10 月,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东营,改名华东石油学院。当时校内还没完全建好,连马路都要重新修过。迁校后的这几年,大家的生活非常艰苦。没有很固定的校址,也没有住房,只有干打垒。干打垒里没有水电,要自己挑水,晚上点煤油灯。天冷没有暖气,取暖要烧火墙。学校教职工每天都要参加建校和农田劳动。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学校还是在尽快恢复教学。我也没有放弃学业,每天晚上劳动回家后,就在煤油灯下整理数学讲稿,做数学题。当时学校还建立了机械厂、仪表厂、炼油厂,开工生产各种石油产品。学生可以到这些厂去实习。

经过几年艰苦建校,华东石油学院慢慢恢复正常,教职工也有了楼房可以居住。我被调到阮锦钿领导下的政工组工作,组内有王义端、余世诚、关洪涛、王孝先、魏九智、李吾道等同事。在政工组工作时,我曾带一支以刘耀芳为副连长的教师连队到山东威海学军。离开政工组后,又调到学校机械厂任总支书记。工作几年后,我还是向校领导申请,坚持从事业务,最终回到了数学教研室。

两地办学第三次建校

1988 年,石油部在北京昌平建新校,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学校开始两地办学。学校的教学科研有了极大的发展。

我从加拿大回国后,被提升为石油大学(北京)数学系教授,从此一直在基础科学系数学教研室、应用数学研究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学上,负责研究生“数值分析”和“有限元方法基础”课程,指导研究生开发计算专用程序和软件。除了上课,我每年还要给报考石油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出数学考题。1995 年我担任的“工硕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建设与计算能力的培养”获石油大学首届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每年假期,我都会主动与专业教研室老师奔赴油田,合作承担油田科研项目,直到退休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去过的油田有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除了热工的任瑛教授,我还与勘探系的田崇鲁教授和李德同教授合作过。我们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开发石油储层构造裂缝的空间分布定量预测软件;二是用有限元方法预测地下油藏分布,确定可以打井的位置。在这两方面,我与专业教研室共同承担过 7 项科研课题,发表过十几篇文章。

勤勤恳恳 教书育人

1998 年我到了退休年龄,但学校返聘我到 2002 年,让我继续给学生上课。1998 年,我特意编写了一本《古今数学思想史》作为本科生 40 学时的选修课。直到 2002 年底,我才完全退下来。回想起自己在石油大学努力奋斗的这些年,就是遵循学校教导: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勤恳恳教书育人。

我是石油大学的老师们教导出来的,同样也要用老师们的精神教导我的学生。有学生在给我写的信中写道:“在您的课堂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做学问。您的经历和求知精神,您的鼓励和教诲将伴我一生。”“我不是第一个,也将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您的人格所感染的人……您的敬业精神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将以您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

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得像这些祝词和信中写的那么好,但我看到,只要老师们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就会启发教导青年奋发向上,有理想有抱负。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2021 年 6 月 29 日,中国石油大学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已经有 62 年党龄的我获颁纪念章。回到学校,我看到,自己原来工作的数理系已成为理学院,新的办公楼高高耸立。学校还在克拉玛依建立了新校区,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我们七八十岁的老同志能在学校见面真是很不容易,大家都为石油大学的发展壮大感到高兴,心中想的就是,希望石油大学永远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