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 SCI论文 7篇,累积影响因子 70.778,以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身份获 1 项专利和 4项软件著作权,在 5次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开发了针对厌氧消化领域的智能大模型,带领团队获各级各类奖项 11 项,指导 7 名本科生发表第一篇SCI……他就是“十佳大学生”获得者、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硕士生张一。
直面痛苦,勇毅前行
出身农村的张一自幼成绩优异,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实验班。然而前路本应一片坦途的他却因意外致面部90%、全身 10% 烧伤,治疗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要自然生长出新的面部皮肤,这个过程中的痒令人无法忍受,为了防止我碰伤疤,医生还把我的手脚都绑了起来。新长出的皮肤也不似原来,变得又白又红,显得我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这样的打击对张一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他无法把精力全部放到学习上,成绩逐渐下滑。也许经历痛苦才能破茧成蝶,高三时,他终于重新振作,尽最大努力补足功课,最终考入省内一本淮北师范大学。本科期间,他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终于将自己的学业乃至人生拉回正轨。
科研探秘,玉汝于成
在本科老师的推荐下,张一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读研,自此,他开启了不断探索突破的科研之路。但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令张一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他发布的第一篇 SCI 一区一作论文。从动笔写作到最终投稿,将近一年的时间充满了挑战与磨砺。论文被拒 4 次,每次拒绝都伴随着审稿人提出的尖锐问题。面对总计 150 多个问题,他没有气馁,反而以坚定的决心和耐心一一回应,答案整整占满了 40 多页纸。这一年中,张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他通过打球健身努力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调整好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最终被接收,这不仅是对他学术能力的肯定,还是对他坚持不懈精神的褒奖。这段经历也为张一建立起科研的正循环,激发了他继续科研探秘的热情。
奋发向上,开拓创新
张一在校期间成绩优异,综测排名第一。他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能以流利的中英文作口头报告;不仅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还研发了多项专利。他乐于在学术“宝藏屋”中探寻前行之路,深深地享受科研过程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在学术领域,张一并未囿于传统范式,而是不断探索创新思维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他突破常规,巧妙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研究效率。他致力于智能化项目的研发,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使人工智能预测、优化和指导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良师益友,诲人不倦
作为研究生学长,张一积极承担起指导帮助同期本科生的责任。他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因此总是耐心、细心地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建议和帮助。指导过程中,他不仅会细致地修改和润色他们的文章,还会详细地解释每一处修改的原因,借此分享论文写作的技巧。他认为科研不能墨守成规,要在探索中用心寻找新的、灵活的突破口,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研究生期间,他成功带领 7 名本科生发表了他们人生第一篇 SCI 论文。他相信,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能够让学弟学妹们找准自己的科研方向,成为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才。
张一说:“去坚持,持之以恒地努力,总会有好的成果。正确的人会站在你前面的道路上引导着你,成为你前进的推动力。”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