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更爱中国了!

    期次:第12-13期    阅读:364   



2023年5月,结束一天学习的朴力收到了来自中石大同学的微信:“习近平主席给我们留学生回信了!”这个消息让还在印度尼西亚线上学习的朴力倍感振奋。

朴力是中国与印尼友好关系的见证者、受益者。一年来,他在中石大不断学习成长,与中国的情缘更加绵长,也成为了丝路故事的传播者。

再次来到中国这片热土

2023年8月朴力来到中国,至今快一年了。目前,他是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中石大唯一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朴力已经逐渐适应了在中石大的学习、生活,他对中国也有了更多感受和认识。

由于疫情原因,此前朴力一直在印度尼西亚进行线上学习。网络信号不好,朴力的网课视频时断时续。同村的华人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叔叔家有一个大型电脑,设备齐全,每次下雨或刮风的时候,他总邀请我去他家听课、完成功课,我也会向叔叔学习中文。”

2023年暑假结束后,朴力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石大校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热情淳朴的中国朋友,都给年轻的朴力留下了深刻印象。

留学生班级的课程都是中文授课。刚来到中国,很多留学生对中文环境还不太适应。中文基础较好的朴力总会和老师一起,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同学们把他推选成了班长。

当了班长,朴力和老师的沟通交流愈发频繁,这让他更加体会到跨越国家的师生情。“每次上课,老师都会问我听懂了吗,一开始我很有压力,也怕自己会让老师失望。”课后,老师也会叮嘱朴力及时反馈同学们不理解的问题。“每位老师都会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感到很暖心。”朴力说。

中国在我的心里,又有点不一样了

来中国之前,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就深深地吸引了朴力。但真正在中国、在中石大生活的这段时间,“中国”在朴力的心里,又有点不一样了。

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对于像朴力一样的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来到中国的第一个学期,朴力参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新春活动,和留学生朋友们一起写对联、写福字,喜气洋洋地过了一个中国年。

“在中国,一有时间我就会出去旅行,尽可能多地体会中国的风土人情。在进一步接触中,我发现,我之前的理解只触及了中国文化最浅层的部分。”寒假,朴力和朋友们的旅行足迹从广州至哈尔滨。在广州的十五天里,他们一起品尝了各类南方美食,在哈尔滨,朴力和朋友们来到了号称中国最冷的漠河,体会到南北方迥异的节日氛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朴力对这句话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

心和中国紧紧相依

今年上半年,朴力和中国同学组队参加了“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系四海”国际交流交往专项赛。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准备材料,备赛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是朴力遇到的难题,而他的队友总能耐心解答,这给了朴力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一开始沟通时会有一点障碍,但中国同学的友善让我逐渐敞开了心扉。”

在中石大,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朴力惦念了许久。中国的美食很多,但花生米一直是朴力的心头爱。一天,朴力来到中石大第二食堂用餐,当看到调料台原本被当作佐餐小食的花生米时,他小心询问师傅能否将花生米加入他的炒饭里。食堂师傅笑说:“之前没这么炒过。”但他还是用心地为朴力做了一份独特的花生米炒饭。

朴力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于朴力而言,中石大老师的牵挂、同学的照拂、食堂师傅的关爱,点点滴滴都令他倍感温暖。

讲述与中国的情缘故事

一年来,朴力先后参加了中石大“我是演说家”语言艺术大赛、“我是朗读者”诵读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在这些舞台上,朴力讲述着自己和中石大的故事,分享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印度尼西亚文化异同的思考。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他的演讲能力,也让朴力作为“传播者”,向更多外国学子展示了中国的魅力。

“我希望更多印尼留学生来到中石大!”朴力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他参加“我是演说家”语言艺术大赛的照片。很多印度尼西亚的同学看到照片后,咨询他在中石大留学的相关问题。更多的印度尼西亚同学通过朴力了解中国。

目前,朴力已经通过了汉语五级考试,今年他将继续备考汉语六级,进一步提升自己。未来,朴力计划留在中国读研深造。他与中石大、与中国的故事还将继续展开新的篇章。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