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指引成长努力终有收获

——走近第十四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参赛团队

    期次:第16期    阅读:510   






5 月 18 日,第十四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总决赛举行。来自各大石油院校的优秀青年学子齐聚中国 石 油 大 学(北 京),碰 撞思 想 ,同 台 竞 技 。 赛 前 幕后 ,他 们 有 哪 些 难 忘 的 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秘!

团结合作是备赛的关键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卓越杯”获奖队伍——重庆科技大学“和气生财队”队员包括张代维、王丹丹、荆为琰、徐杰涛,均为大四学生。他们深信团结合作是备赛的关键。张代维将团队比作一艘四人小船,只有每人奋力划桨,齐心协力才能畅游。从校内赛闯入区域赛,再到跻身总决赛,团队与 24 支队伍竞争,终获小组第一,赢得“卓越杯”。荆为琰用“涓滴之水终穿石”来类比团队成员无数次的努力终有回报。在备赛过程中,他们共同追求目标,共同承受压力,收获荣誉的同时,团队也更加团结。回顾起比赛的艰辛,徐杰涛感慨万千,他认为,彼此的支持与坚定的信念就是制胜的“不二法宝”。他十分感谢指导老师的支持,表示这段经历将永远激励他们前行。

携手并进,创造非凡奇迹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西南石油大学“奇迹队”表示,携手并进,方能创造非凡奇迹。团队成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大赛,互相不认识,负责气藏方案设计 的 同 学 还 是 大 三 的 学 生 。“很感谢队友们的陪伴 ,备赛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印象最深的是提交作品评审阶段,由于我们没有协调好各自的方案设计,导致整体方案经过多次大改,熬夜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但大家没有互相抱怨 ,而是互相激励 ,最终一起完成了个性化方案设计。”团队成员表示,参加比赛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很感谢四位指导老师尤其是路千里老师和董广建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遨游在学术的海洋中,奋斗在创新的道路上。全力以赴,拼搏趁年轻!

这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 项 组)全 国 一 等 奖 获 奖 队伍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深 井bing”队的程钊和杨兴隆,是两位对石油工程充满热情的大三学生。他们秉承“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的理念参与此次大赛,收获良多。大赛要求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解决采油气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在为期两个月的备赛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学业,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完成方案设计和模型构建任务。程钊表示:“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复杂的采油气工程理论转化为可行的设计方案。”为了克服难题,他们深入研究了最新的采油气技术,并对实际气田数据进行分析。杨兴隆补充道:“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程钊和杨兴隆明确了设计方向,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他们利用先进的专业软件,对采油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他们的 设 计 方 案 受 到 评 委 好 评 。程钊和杨兴隆表示,他们将以这次经历为契机,继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历时一年备赛,信心满满赶考

方案设计类(钻完井工程单 项 组)全 国 一 等 奖 获 奖 队伍——长江大学“十年磨剑”队由耿浩和宋春辉两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组成。为弥补上届比赛的遗憾,团队成员历时一年精心备赛,结合热点提前预测本届大赛赛题,并根据预测情况和上届比赛中评委提出的“没去过现场”“实践经验少”等问题,远赴壳牌长北项目、深地塔科 1 井和深地川科 1 井进行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此次比赛前,团队成员汲取实习中的灵感,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跨过一次又一次绝望,克服一个接一个难题,改了一版又一版方案,最终坚定信心,踏上赴京赶考之路。最终,团队获一等奖 ,时隔 14 年为长江大学再次夺得这一荣誉。

完美的作品来自精雕细琢

方案设计类(创新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扶摇”队由高佳怡和陈茜朵两名本科生组成。她们对赛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李翠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了基于磁场梯度的电磁防 碰 测 距 导 向 工 具 的 研 究 。研 究 初 期 ,她 们 对 软 件 的 运行、算法的推导、工具的结构设计等都不熟练,常常感到迷茫 ,无处下手 ,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大量的调研,他们最终解决了难题。晋级全国总决赛以后 ,她们没有松懈 ,仍坚持优化方案 ,一次次完善 ,一次次 修 改 ,一 次 次 进 行 模 拟 答辩,一次次发现新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回忆起比赛历程,高佳怡说 :“想呈现一份完美的作品 ,有太多细节需要考虑 ,李翠老师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还是对我们未来继续前行的鞭策。”

文/石油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