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希圣教授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和敬业乐道精神,充分彰显着“大国良师”的风度风骨。
从在北洋大学上学筹建全国第一个石油学会到组建清华大学石油系,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石油钻采系到成为研究生导师,从 60 年代研究钻头喷嘴到后来开展喷射钻井、优化钻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系列科研攻关,刘希圣深钻博采,躬耕一生,桃李满园。
1996 年,年近七旬的刘希圣带着石油大学钻井学科一班人,到辽河油田去谈关于“小井眼”的科研课题。1月 份 的 辽 河 油 田 ,严 冬 腊 月 ,滴 水 成冰。为了节省课题经费,他带头住简陋 的 招 待 所 ,吃 低 档 次 的 东 北 快 餐 。回想起当年在“春风不度”的玉门油田参加鸦儿峡构造会战,零下 20℃的天气就着咸菜吃玉米面饼的情景,如今的一碗热面条,就足以让这位钻井专家心满意足了。
刘希圣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人才也倍加爱护。他对学生的困难体察细微,积极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他不遗余力地扶植年轻一代,以他的声望为年轻人开路。他利用每个有利时机让年轻人才“抛头露面”“登台亮相”,他带着年轻人去拜见油田的领导,为年轻人日后与油田合作创造条件。在承接大的科研课题时,他退至二线出谋划策,让年轻人独当一面,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他的多名弟子都已成为钻井界的精英。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高德利教授,就是刘希圣指导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
我有幸和刘希圣教授同处钻井方向,他的故事激励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育工作者。如今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和快乐并不是获得了哪项个人荣誉,而是培养了学生,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助推了学生的发展,看见学生乘风破浪、自由翱翔。在培养学生的几年间,我深感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古语曰,“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教师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表现也如同一面放大镜,反映着老师的操守德行,言论作风。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耐心去解答每一个问题,用责任心去履行每一项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走好“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路径,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变的初心。我坚信,只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就能充分激发教育发展动力;我坚信,坚持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便能如春风化雨般创造出无限可能;我坚信,秉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坚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便能谱写出更多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