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游记(二)
伏尔加河静悄悄
期次:第828期
阅读:1171
□余世诚教授
是的,伏尔加河和我们的黄河、长江确有许多不同。
我们的黄河、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好几千米,而伏尔加河在3000多公里间落差仅百余米;我们的黄河、长江流经的是高山峡谷,汹涌澎湃,而伏尔加河则基本上是在平原上流淌,平缓而安静;我们地处地球的中北部,而它则在地球的北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文化。你听呀,我们的《黄河大合唱》是激越的、高亢的,我们的《长江号子》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的。再听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纤夫曲》:
哎唷抗,哎唷抗,解开卷叶的白桦树,踏开世界不平路,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歌唱,可爱的伏尔加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
……那旋律是悲壮而低沉的,我想,这种低沉是与伏尔加河的沉稳相适应的吧。
俄罗斯人把伏尔加河视为“母亲河”。俄罗斯民族是在伏尔加河畔千百年来形成的,如今以她宽阔的胸怀怀抱着13个邦的6400多万俄罗斯国人,占全国人口的43%。有其母必有其子,伏尔加河是温厚的,俄罗斯民族也是温厚和耐劳的。
我还想起了世界著名油画大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上有11个年龄不同、神态各异的纤夫,在烈日下艰难地拉着河中沉重的货船,形象犹如一组雕塑,极为生动。作者1873年创作此画时,还是彼得堡的大学生,他为创作此画曾两次到伏尔加河实地考察和体验生活,此画与《伏尔加河纤夫曲》相得益彰,震撼视听。而今,纤夫拉船的身影早己不见,我们行驶在大河上乘坐的是大型豪华游轮。伏尔加河也不是原来的老河了,它已成为贯通南北西东、连接五海四湖的俄罗斯水上交通的主航道。河上还建有多座发电站,为俄罗斯提供充足、洁净的能源。苦难的母亲河变成了幸福的母亲河,我们为俄罗斯人民的伟大创造而折服。
但是,伏尔加河仍然是那样宁静而安详,宽厚而沉稳。我忽然似乎懂得了俄国人为什么那样喜欢静悄悄和“静悄悄”这个词。肖洛霍夫有一部著名的小说,书名是《静静的顿河》,大约那顿河和伏尔加河一样无声无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名歌,第一句歌词就是“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静悄悄”是极美好的境界;俄罗斯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名字又是《田野静悄悄》;更让我产生联想的是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简直认为故事就发生在伏尔加河沿岸,并且是在这里拍摄的。那静悄悄的桦树林,静悄悄的湿地和木屋,还有那些“静悄悄”地走向战场为祖国献身的俄罗斯姑娘们,我在这条旅游线上似乎都找到了影子。
俄罗斯人把“静悄悄”视为一种境界、涵养和品性。我们一到莫斯科,小导游就向我们讥笑俄国人多么“木讷和愚钝”,说他们对排队、堵车等等不如意的事从不发牢骚,“第一是忍耐,第二是等待,第三是忍耐和等待”,没有“夹塞儿”的,没有喧哗的,更没有起哄的,大家都“静悄悄”地等着。我望着静静的伏尔加河想,我们不能把此讥笑为“愚钝”,它反映着有教养的俄罗斯人的性格,是母亲河伏尔加注给儿女们的基因。
当然,伏尔加河的“静悄悄”绝不是死静,俄罗斯人的“忍耐”也绝不是麻木。伏尔加河河面的平静,掩盖着其深部水域的勃勃生机,那里有湍急的暗流,有涌动的激情。俄罗斯人也绝不是逆来顺受之辈,他们的忍耐只是一种“勿躁”,该出手时还是毫不犹豫出手的。拿破仑入侵打到了莫斯科,愤怒的俄国人把他打回了老家;希特勒进攻到了伏尔加河,俄国人又把他打回了老家。当腐败的沙皇要把俄罗斯引入绝境时,人民奋起把他推翻,随之又响起了十月革命的炮声,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伏尔加河啊!你可真是一本深奥难读的书。(待续)